以生为本,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时间:2022-04-05 04:52:00

以生为本,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开展课堂教学,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生本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的生活性参与体验、探究,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以生为本;有效性;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小学生为基础开展的,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支撑课程最原始动力的基础。可当今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仅局限于书本,人为造成了“纯而又纯”的书本教育,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无疑是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最严重的谬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认识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走向社会,才能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自主实践。

一、把教学目标融入课堂,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

1.依据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完整地把握与落实目标,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防止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课。

2.课堂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下发“课前调查单”,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开学第一课不是直接上课而是带着学生一起梳理教材,分单元带着学生认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清晰。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既要自己读懂,又要能让学生了解,一定要避免“读懂”“了解”“清楚”这样的模糊词语,要用能使学生看懂的词语,如“学会”“懂得”等。表述更有层次性,更易于全体学生掌握和达成。适当的时候合适的课程环节,可以适当出示给学生看,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而设计的。

二、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品德与社会教学形式的本质特征是活动性。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讲求教学的实效。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生成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

3.要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伙伴合作。

4.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5.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目标达成的整合。根据课堂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正确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品德与社会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教师在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时,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密切联系儿童生活活动,注重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儿童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实际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注意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课程活动与相关学科、班级活动、学校德育项目、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相结合。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心中的规则》时,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规则,让学生回家访问家人,采访社区朋友,了解社会上各种规则的作用和成因,使学生明白规则的力量;课堂上一张张写满规则的字条,一件件由规则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当有学生举出非典例子时,正是教学的生成点,我立即组织大家讨论,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明晰了规则的价值,真正把规则烙进了内心。

总之,品德与社会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利用家长资源,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