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读懂学生

时间:2022-06-10 10:16:46

以生为本,读懂学生

今天读了这样一篇短文: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4岁左右的宝宝去逛商场,妈妈逛得不亦乐乎,而孩子则在后边哭闹不停……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两个人的反映却大不相同呢?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妈妈看到的是商场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看到的呢?却是一条条枯燥的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双腿。这不禁让我想到,教师同样天天面对的是天真浪漫的孩童,而我们有没有真的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呢?我们是否静下心来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在我们看来比较简单的一个个知识点,有没有真正考虑过孩子们的认知基础……现在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理性,以生为本的课堂,只有真正读懂了学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读懂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学习新知,必须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这个道理跟盖房子是一样的,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建造才能使房子更坚固,空中楼阁只能是海市蜃楼。数学知识都是和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既有趣味性又富有挑战性。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进行总结、提炼,从而了解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例如,在讲《折扣》时,我先出示一个商场迎十一优惠大酬宾的画面,各种商品一律八折出售,问问孩子们见过这样的场面吗?孩子们情绪高涨,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让孩子们观察图中给的信息,分析“八折”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说:“肯定是便宜了。”有的孩子说:“比如原来卖10元,现在就是8元。”还有的孩子说:“我经常和妈妈一起逛商场,我知道就是按原价的十分之八或百分之八十出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本节课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被突破了。

2.读懂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要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它对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预习、听讲、问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习惯,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时才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比如,教师在新学期发现刚接手的班级里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也不知道怎样预习,教师就可以制作一张预习常规卡片,让学生按照卡片上的要求预习,久而久之,学生必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果教师了解到学生发言不太积极,在教学时就要有耐心,经常运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乐于发言,敢于表达。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长善救失,分类指导,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习有用的数学。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沿着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进行旋转后得到一个圆锥体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学生一目了然。有的学生还拿起自己的三角板旋转,在那无须有的空间中似乎真的看到了他们转出来的圆锥体,并能告诉大家转出的圆锥的底面半径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圆锥的高就是那个为轴的另一个直角边。从而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

3.读懂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

学习经历不同,形成的对社会、学习的观点和态度也会有很大不同,这些背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记得我在讲圆柱的体积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的木材,长4米,沿着横切面切一刀后,表面积增加了12.56平方米,问原来这个圆柱的体积?而我因为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城市学生缺少木材切一刀表面积增加了2个底面积的知识背景,所以课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局面。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而我们缺乏的却是应有的解读文本的基础。

4.读懂学生的身心特征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因为“知其心”,才能“救其失”。小学生究竟有哪些心理特征呢?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想象力丰富、喜欢趣味性、好动爱表现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了解学生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情感需求、智能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学会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预测学习过程和效果,适时运用口诀、谜语或儿歌等为课堂营造生成的空间,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总之,教育者若能真正把学生这个“人”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去考虑、研究,那么课堂将会变得和谐、高效,焕发生命活力。

上一篇:苏教版高中教材的实验化学模块先进性分析与探... 下一篇:新课标下英语阅读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