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内初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4-05 08:35:38

提高内初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再好的思想,没有丰富的语言,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语文课堂上的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虽然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收效甚微。特别是面对内初班这样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作文现状更是令人担忧。这些学生90%是民族学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来自偏远的农牧区,来校之前均使用母语交流,很少用汉语表情达意,大部分同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汉语基础教育、没有受过良好的汉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只认得一些简单的汉字,处于刚刚能听懂汉语、勉强能用汉语交流的层面,只能用一些常用语进行交流。汉语词汇贫乏,笔头枯涩,写出的作文不但内容单薄,而且病句连篇。另外,这些孩子的社会生活范围狭小,使用汉语会话时普遍存在胆怯、害羞的心理,因受母语与汉语语序异同的影响,宾、谓倒置的语句较多。学生语言储备较少,既影响阅读能力,又影响学习能力,还影响认识能力的提高,制约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语言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他的名著《劝学》里曾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没有平时语言的积累,怎能提高内初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听到他们随口而出的精彩言语?带着这个问题,担任内初班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一边摸索,一边尝试,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40分钟,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让语言积累成为提高内初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作法概述如下:

一、大声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也是书面语言化为学生内部语言的最好方式。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的各个语言要素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系统的印象,一旦遇到外在的言语刺激,就能凭借大脑皮层中留下的痕迹进行筛选,从而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等,而其他任何一种学语言的方法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

在一次写“爱”的作文辅导课上,我选择了一篇文章《父爱如山》来做范文指导。在将这篇文章的内容给学生做了简要分析讲解之后,我开始用低沉的语调朗读文章,动情之处我语调哽咽,学生也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一片欷歔,竟至放声哭泣……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使学生在通过感官和心灵感受课文语言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判断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得“他们不用老师讲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表达出来”。因此,让学生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听力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体会,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二、适时评定,感悟内涵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因而语文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关注和尊重语言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精心创设说话的情境。在体会一些好词好句教学中不妨用“换一换”“删一删”“评一评”的方法来启迪学生动脑、动口,感悟语言的美点所在。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中,“那是一朵美丽的流星”,为什么要用“朵”而不用“颗”呢?细细品味之后,学生得出:“在天街上人们把一颗颗流星看作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多么美的解释呀!那是他们放飞了自己的想象得出的结论。再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抓住“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把它换成“小草长出来了”这一自然现象,让学生分析读起来会有什么不同感觉?话匣子一打开,学生会争着谈论自己的感受,体会着“钻”字给读者带来的顽强的生命力欣喜。学生在评评议议中明白了一些词语活用,修辞手法运用的一些妙处,长句或短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长久的语言。

三、提倡模仿,培养兴趣

模仿就如“旧瓶装新酒”。所谓“旧瓶”是我们所要借鉴的好的文章的结构;何谓“新酒”,当然是指我们要写的新内容。它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有创造性的借鉴。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也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也曾因模仿古人写作,而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就是从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演化而来的。又如历史上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它们的写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仿写作,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郑振铎的《猫》一课,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模仿写作,有很多学生仿写很成功,把课文写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又如《观舞记》中描写卡拉玛的舞蹈: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此句语意精练、结构整齐、音韵谐美,有类似诗歌的语言特色。适时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来写一写新疆舞的特点和跳新疆舞的感受,学生很快就仿照课文写出了属于他们的精彩片段。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了两个层次的跨越,一是鉴赏,二是创造。品尝经典语句的趣味、意味、妙味和真味,这是一种鉴赏过程;用自己的力量去对话和生成,这是一种创造过程。

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则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

四、练习改变,内化语言

仿写的创造是有章可循的,想让学生将那些入眼入耳的文字积累于心,就要组织学生将大脑中那些积淀物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运用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对文章进行一次再创造,加强“小练笔”训练。推行“以训练为主线”,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举措,这也是优化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训练和改写,也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它那诗化的、精辟的语言,灵动飞扬的想象,渗透着环保的重要思想。为了让学生积累和运用文中的佳句,我便采用了改写法。首先,我做了示范:

古树

你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你在尘风中站立

你在岁月中坚持

锯子割断了你的身躯

却割不断你深埋在地下的须根

那崛起的地面

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经我这一点拨,学生的文思涌动,于是他们创作了如下诗篇:

我愿是一棵大树

脚下伸出无数的须根

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

头发长成树冠

去泼洒绿的心绪

手变成树枝

去拥抱山中的每个朋友

思想变成树

在年轮里流淌

如此佳篇,出自一名内初班学生之手,不得不令我们刮目相看。当然,这种改写还可以用于不同的文体之间:把诗改成散文、把散文凝成诗、把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等。改写是对语言深层次的内化生成,只有会用了,才是积累的最终目标。

人们常说:善读书者善涵泳。读、品、仿、写既为读书四法,又可称为语言积累四境界。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让学生养成咀嚼语言的习惯,从而习得语言的敏感,他们一定能产生语言的智慧,提高语言的素养,写出吸引人的文章。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

上一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下一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