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地图教学 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时间:2022-04-05 05:51:30

重视地图教学 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摘要:地图是地理知识的有效载体,能够有效考查学生获取、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因而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针对现在许多学生不会读图,不能从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等问题,通过对目前全国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几幅比较典型的地理图像的分析与解读,试图探讨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关键词:地图教学;地理图像;实例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75-02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有效载体。所以,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题目设计往往以地理图表为依托,考查学生获取、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非常注重地理教材中各种图像的分析与解读,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现实的地理教学当中,却有部分地理教师忽视地图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遇见地理图像,一语带过,只注重文字内容的讲解,从而使教学的实效性大为降低。原因很简单,有些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仅仅是一个结论而已,缺乏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学生可能并不理解。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就是理解了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而且不易遗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即使教学方式怎么改革,都要重视地图教学。注重地图的分析与解读,是打造高效地理课堂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实施地图教学呢?下面,笔者通过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八幅地理图像为实例,谈谈地图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一、数值折线统计图

如“太阳黑子数的变化”折线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11页),读图过程如下:

1、看坐标。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太阳黑子数。

2、看折线的变化,尤其注意折线上位置最高或最低点对应的数值。该图中,用折线表示不同时期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在图上可以找到太阳黑子数最多时(或最少时)对应的年份,并进一步看出从前一个太阳黑子最多时(或最少时)对应的年份到下一个太阳黑子最多时(或最少时)对应的年份大致相隔的年数,即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

二、地理要素分布图

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39页),读图过程如下:

1、图上有经线和纬线,说明是经纬网地图。告诉学生经纬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指示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另一方面可以指示区域或地点的位置。

2、图的右下方有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线段左端标“0”,右端标“2000”,单位是“km”,这表示的是比例尺,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千米。

3、图的下方是不同颜色的小方块,每一小方块右侧标注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名称,告诉我们图上颜色与小方块颜色一致的区域,其气候类型就是该小方块图例表示的气候类型。

4、图上同一种气候类型,往往分布于不同的大洲。在看其分布时,首先看其大致的纬度位置,如热带雨林气候,在图上显示,大致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其次看其大致的海陆位置,是大陆东侧、大陆内部、还是大陆西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显示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美大陆西侧;第三看分布的大洲,如地中海气候,图中显示,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均有。

5、图上每一种气候区内,都有一个标了序号的小圆圈,这是该气候区内典型的地点,一般是众所周知的地点,如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典型地点,是中国的首都北京。

6、对每一种气候,根据它们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总结其分布规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

三、模式图

如“太阳系模式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4页),读图过程如下:

1、看成员。①中心天体太阳。②行星及其卫星。由图可见,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③小行星。图中显示,其数量众多,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④彗星。图中标出了太阳系中能周期性回归的哈雷彗星。

2、看方向。该图表现的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方向,其公转轨道上都标注了箭头,根据箭头所示,行星绕日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二是哈雷彗星彗尾的朝向,是背向太阳的。

3、看差异。该图表现的差异,首先是太阳与行星的差异,图中显示,太阳周围有光晕,表明太阳是能够发光的天体,而行星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隐含的信息是,他们不发光,也不透明;其次是行星之间的差异,图中显示,行星中,土星与木星的周围有明显的光环,表明二者都有较多的卫星绕其运转;另外,图中还显示,水星与火星是两颗表面呈红色的大行星,隐含的信息是这两颗大行星表面的温度可能比较高。

以上的观察过程,实际上反映出在指导学生读图时,应当由大到小、由显性到隐性,逐条分析、逐层推进,力求全面地提取图示信息。

四、柱状图

如“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40页),其中的降水量就是用柱状图来表现的。读图过程如下:

1、看两轴。横轴表示月份(1至12月),一侧纵轴表示降水量。

2、看降水柱的长短。在同一幅降水量柱状分布图上,柱长表示该月份降水量多,柱短表示该月份降水量少。

3、看降水柱的变化。若不同月份降水柱长短相差不大,表明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反之,若降水柱长短相差很大,表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一年中有干湿季之分。

4、看数值。若要了解某一月份的具体降水量,首先在横轴上找到该月份,然后从该月份对应的降水柱顶端向纵轴引垂线,垂线与纵轴交点的数值,就是该月份的降水量。

五、等值线图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并考查较多的等值线图主要是等高线和等压线。它们是学习其他等值线图的基础。如“2003年10月份世界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43页),读图过程如下:

1、看等压线数值变化,判断气压系统的类型。

2、看等压线弯曲状况,判断高压脊或低压槽所在的部位。

3、看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气压系统中不同部位风力的大小。

4、看等压线最高、最低值所在的部位,判断气压中心。

六、结构图

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25页),读图过程如下;

1、找出两个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2、看清三层名称:地壳、地幔和地核。

3、比较三层厚度:地壳最薄,地核最厚,地幔介于二者之间。

4、各层再细划分:如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又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顶部还有由岩石构成的一部分地幔,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5、记清关键数据: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2900千米处;软流层,约在地面下80-400千米处。

七、 地理原理或规律示意图

如“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15页),读图过程如下:

1、看太阳的位置:位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椭圆的中心。(实际上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示意图中,作了近似处理。)

2、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其对应的大致日期:春分(3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冬至(12月22前后)。

3、看地球公转的方向:图中用箭头表示。

4、看地轴的空间指向:在放大了的秋分日图上显示,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5、看放大了的秋分日地球示意图,注意:一轴,即地轴;两面,即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三角度,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º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º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º)。

八、地理现象形成示意图

如“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30页) ,读图过程如下:

1、看等压面的分布状况:a图,地面受热均一的情况下,其上方不同高度的等压面与地平面是相互平行的。b图,地面受热不均的情况下,其上方不同高度处的等压面发生了弯曲,近地面,热的地方等压面下凹,冷的地方等压面上凸;高空恰好相反。

2、看垂直方向上气流的流动方向:b图显示,地面上,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地方,空气下沉。

3、看高低空气压的变化情况:c图显示,地面上,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低压;空气下沉,气压升高,形成高压;高空则恰好相反。

4、看水平方向上气流的流动方向:c图显示,不论是高空还是低空,空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通过这样一个解读,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得出一些常识性的结论: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域,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域;高低空气压形势恰好相反;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几百幅地理图像,在此不能一一作出解读。前面作为实例解读的地理图像,仅仅是其中的一些,但很有典型性。对它们的解读,笔者只是想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此外,作为地理教师,要想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一定要督促学生对课本中的地图常看、常记、常忆、常画、常讲(把看到的讲出来)。这样,学生的地理读图、识图、观察、发现、思维、概括归纳、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地理备考能力有明显帮助。我想,在新课改背景下,能够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就是在打造省时、高效的地理课堂,因为冗长的文字知识,都浓缩在小小的一幅地图上了。

上一篇:用爱心点亮童心 下一篇:藏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