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

时间:2022-04-04 09:19:16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 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能够有效的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积极的方面,不断地推进我国国土工作更加完善有序地进行。然而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正面效果。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开发;复垦工作

一、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重要性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

(一)土地整理是解决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问题的重要手段

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薄弱环节。土地整理则是国家直接出资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建设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目标。

(二)土地整理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已在半数以上的国家贫困重点县安排了项目,累计安排中央资金超过40亿元,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村、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土地产值,从而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发展。

(三)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我国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约束,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侵占耕地,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使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部分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

农民普遍知道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他们对项目建设标准期望过高,期待土地整理能够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施工单位只能按设计施工,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没有达到标准为由对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村民扰工,阻工现象。为此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协调解决,增大了项目投资,拉长了项目建设工期.

(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生态环保意识差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周期长且投资金额大的工程,一些地方,为了缩短工期,急于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水土环境,导致毁林地而重新开荒、破坏果园重新开发的奇怪现象,或者是只考虑到平整地块的方整、美观而忽略了河流、山地等原生态的规划,以至于随时间的推移使当地的环境逐步恶化,再一次耕地变荒地,其结果只能是短期受益,长期失利的不良局面。

(三)开发整理后的后续管理跟不上

土地开发整理的后续管理相当重要,后续管理跟不上,将前功尽弃。后续管理主要包括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的权属管理、后续管理资金、质量跟踪体系等。后续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有地无主、有主无钱,致使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土壤地力培肥受到很大影响,有可能使耗巨资新增的耕地重新面临撂荒的隐患,造成开发――撂荒――开发的恶性循环。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宣传,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县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减少快、后备资源贫乏的实情,争取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单位的支持,提高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变“要他整”为“他要整”,“抢着整”。通过宣传,争取农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网络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开发整理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在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1、减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输配水渠道防渗材料尽量

不用或少用混凝土,排水沟道不应该采用混凝土衬砌,对于沙性土质的排水沟,可采用混凝土网格护坡与网格中间种草,既可排除地下水,防止盐渍化,又可防止边坡坍塌,加固排水沟结构和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为水生生物如青蛙、鱼、虾、泥鳅以及水土中的微生物等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同时也维持了沟渠水体的自净能力;田间道路也应尽量少用混凝土路面,尤其是不通农业机械的生产路,应该采用素土路面。

2、耕作层保护和土壤改良

在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时,尽量采用局部平整方案,以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耕作田块类型,选择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并做好表土剥离和表土回填,以保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从而保持农田地力;对于新增耕地,应采取物理、生物和化学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尽快提高耕地质量。

3、重视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

因地制宜地采取农田防护和生态保持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防止耕地质量下降,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沿道路、河沟植树种草,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在丘陵地区,合理修建截流沟,营建坡面防护林,沿田坎种植灌木、草皮,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如在规划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有的零星坑塘、湿地以及河滩,减少沟渠硬化;通过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措施,最终形成可持续利用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

(1)加强权属管理。土地开发整理不仅涉及到土地的调整和权属的变更,牵涉到国家、集体和农户的利益。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在“尊重现实、照顾历史、有利生产、有利稳定”的原则下,做好土地重划工作,确保各土地权属主体利益。土地权属变更后,要及时进行变更登记。(2)加强土地用途管理。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针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提出的。但是,增加耕地并不是惟一目标,对于整理后土地的用途,应当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准绳”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提高投资效益,推进市场化进程。(3)积极开展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加大新增耕地质量管理,对项目实施实行后续跟踪监管,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增耕地效益;积极推行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对新增耕地质量不达标或抛荒、闲置新增耕地的,对照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浅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12期.

[2]曾钦安.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思考[J].地球,2013年7期.

上一篇:IBM推第六代企业级X架构服务器 下一篇:长庆石化:PHD系统保证数据的及时与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