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时间:2022-04-04 12:18:15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能否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也即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用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作牵引,变抽象枯燥为通俗易懂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可以说相对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又如《1-5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具体的游戏过程是这样的: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剪的,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小朋友高兴地回答说喜欢,于是我让他们一起看黑板上的小动物,说:“这些小动物每人给大家出了一则谜语,你们谁猜中了就把小动物送给谁。”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要来猜,我让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小朋友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所以我就把小动物奖给了他们,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拿着漂亮的小动物互相炫耀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并且把他们刚学过的数字和谜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些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故事和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悬念,用实验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如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不能仅依靠生硬的灌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3=3/1=6/2=3/0=0。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怎么解释呢?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0不能作除数。又如教分数应用题时,我不带书本进教室,而是带了一个书包,学生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马上提问,你们知道我包里有多少支铅笔吗?学生们众说纷纭,有1支的、有10支的,也有说不知道的;最后我说说“不知道的”是正确的,那想不想知道呢?同学们都非常有劲,我就趁机出示两个条件,“讲桌上有粉笔20支,包里铅笔支数比粉笔支数少4/5”,然后让他们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算出铅笔有多少支。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对学数学的兴趣。

三、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王说:大的一元买2个,小的一元买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王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又如这样一题:某电影院,40元钱一张票的座位有250个,60元钱一张票的座位有100个,现卖了15000元,最多有多少个观众?(两种座位数都是整十数)有的学生算出是300个,有的学生算出是330个,那么两个不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四、抛引新课题,诱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都距球面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已知今年某足球教练与两位足球队员的年龄之和为100岁,12年后,教练年龄是这两位队员年龄之和,求教练今年的年龄是几岁?”这题要直接求出教练今年的年龄是无从下手的,可抛开它的直接问题,先让学生求出教练12年后的年龄,进而求出教练今年的年龄,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因为今年教练与两位足球队员的年龄之和为100岁,12年后,教练与两位足球队员的年龄之和应为:100+12×3=136(岁),这时因为教练年龄是这两位队员年龄之和,所以可求得12年后教练的年龄为:136÷2=68(岁),可知道教练今年的年龄是:68-12=56(岁)。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解题的过程,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上一篇:探究大学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下一篇:如何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