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歌鉴赏中动词的锤炼

时间:2022-04-04 11:01:45

也谈诗歌鉴赏中动词的锤炼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在高考中考查频率极高,主要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考查,要求考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揣摩诗歌的语言风格等。综观近年高考考情,鉴赏诗歌语言题从命题形式上看主要考查形式是主观题,炼字炼词就在其中。即要求品析诗歌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等,本文就从动词的锤炼说起,以求达到在诗歌鉴赏上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是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那么,经过作家锤炼的动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现归纳如下:

一、凝练

巴乐扎克曾这样描述: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运用在古诗中的动词,更能体现这样的特点。如唐诗《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诗中的“候”字,用得就极为凝练:“候”为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这个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显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可谓高度凝练。再如下面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O。

其中第(1)题: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和“空”字的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颔联的上句明写“飞鸟”,隐喻友人南游。“没”字,暗扣“望”,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有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答案:“没”字明写飞鸟的不知去向,同时又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空”字,写友人远去了,只有青山依依向人,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二、生动传神

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这里的独特的功能,就是指向动词的生动传神。如北宋词人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踊ㄖΑ7呕ㄎ抻锒孕标停些恨谁知。这是一首伤春之词。一般人写到对花的爱赏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甚至即使写到“葬花”也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可是秦观这首词所写的从“手踊ㄖΑ钡健胺呕ㄎ抻铩保却是自然如此,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另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印弊呕ㄖκ保是何等爱花的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这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尽了诗人晶莹敏锐的资质,春去难留的悲感。再如下面例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题目要求: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浓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了。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这情景叫人留恋。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开清题干的含意。所谓的“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拟人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轻盈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态,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三、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宋代诗人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已是带权威性的评语。沈祖彼担骸捌浜么υ谟凇破’、‘弄’两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吴小如又进一步指出: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可词中的某一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不任意更改的。其关键在所在,除沈祖碧傅降钠鹆朔缯庖徊阋馑纪猓还有好几个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渥处露出了碧天。但云却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个一会儿之后月光帮移到了云开之处。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景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表现出来。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得力于修词炼句的功夫,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了无限美感。再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四、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在这首词中,“出”字用在这里可谓是恰到好处,正所谓着一“出”字而境界全出:上篇中有游人逐画船,一个逐字生动地描摹了踏青赏春的人们争相观看的情状,是动景;春水拍堤,用声势表示动态,把水也写活了,亦是动景;到楼外绿杨时,虽然有春风,绿杨也必随风而动,但由于距离的缘故,整幅画面好像要静下来了,然而楼树之间突然有秋千荡出,一个“出”字使得本来要静下来的春景一下子峰回路转,又动了起来,给人些许意外的同时更加反衬了动景。

作者简介:

杨燕(1974.4~),女,籍贯:河南南阳,职称:中学高级,研究方向:诗词鉴赏。

上一篇:刍议装饰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元素 下一篇:初中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