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指导训练例谈

时间:2022-04-04 06:02:04

作文选材指导训练例谈

“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作文指导的任督二脉。在日常教学中,作文指导往往重“怎样写”――写作技巧训练,却轻“写什么”――作文选材训练,把学生训练成了“无米”的“巧妇”。笔者就以一次作文竞赛中的学生选材为例,谈一谈如何指导学生选材。

学生作文选材逃不脱选材假、旧、空的误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学生角度看,有三点:一是审题出现偏差,二是学生以升学为重心的生活极其单调,三是学生不用心观察生活,感觉比较迟钝。从教师自身的教学来反思,也有两点原因:一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特别注重审题,对作文选材的训练做得不够。二是在当前的中考作文评分机制下,作文只要完全切题,就能拿到37分切入分,学生写旧材料更容易上手,也安全。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则更注重扣题和语言表达,如果不是完全不切题的文章,不会让学生另起炉灶,重新选材,教师和学生都走了保险路线。深刻反思后,笔者整理了一下思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的作文选材。

一、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审题。

虽然是谈选材,但审题还是@不开的话题。因为审题至关重要,它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一篇作文的成败。材料永远是为中心服务的,假如题都没审清审准,选材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选材之前一定要先审题。先看关键词,确定中心,再看限制词,确定写作范围。以这个题目《你一直都在》为例,关键词是“你”和“在”。“你”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可以是人、物、景、思想、情感、理想、信念、文化、习俗……“在”可以是存在或陪伴。限制词“一直”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因此不能只写一个材料。“都在”表示在某处从未离开。这篇作文的重点是必须交代清楚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以怎样的姿态在那里,“你”的“一直都在”对“我”的影响或给我的感触是什么。难点是扣住“一直”和“都”写出并强调这个持续不变的状态。

2.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中有这样一段话:“作文就像琢玉,有了鲜明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还要选用好的玉料,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并且提到“选材的前提是聚材”。要想选材,必须先积累材料,但积累并非一时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我们从初中开学起就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应该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

(1)每周督促学生写好随笔,在布置随笔题目时,尽量贴近学生的兴趣点。

(2)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汉语知识积累,好书推介或演讲等活动,给学生点滴积累创造 机会。

(3)从课本延伸开去,适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

不管是什么,只要坚持做,三年下来,学生不愁没有素材。总而言之,课本中、名著中、名人中、感悟中、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积累的素材。

3.指导学生学会辨别。

中学生的作文材料一定要真、善、美,这个道理学生都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被兴致所牵。有些材料如电脑游戏、动漫、同学之间的恶作剧或课堂闹剧等,常常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辨别材料是否积极健康。可以用例文现身说法,用范文引路,如:

在《悲惨世界》中,芳汀曾对冉阿让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之所以战胜那可怕的病魔,躲过命运的捉弄,活到现在,是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两个人的灵魂萦绕,一个是柯赛特,另一个就是您,我的市长先生。”究竟冉阿让身上的什么特质让芳汀视他如上帝一般?那是自人类文明开始,便伴随他出现的人类灵魂中的真善美。

真善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的汉王朝一直以仁爱感化周边的部族,一直用和平友好的方式渗透着汉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追求真善美的口号,但中国人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这条观念,真善美存在于华夏子孙心中,它如同水一般融进中华大地上的泥土之中。

(选材1:真善美一直都在)

这篇文章就是依靠充满正能量的选材在一众作文中脱颖而出。

4.指导学生学会取舍。

有了积累,就有了选材的底子,但真正成文时,材料不能拿来就用。李渔说过这样一句话:“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选定了材料,如何取舍才是决定作文质量的大问题。聚材需“宽”,选材则应“严”,符合主题是挑选材料的首要标准。特级教师王德庆老师在作文训练“定点成面”一课中的定点训练,其实就是根据中心取舍材料的。只有选准题意点,根据题意点截取最有价值的材料,文章才能深刻。可事实上,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能找出符合主题的材料,却不知道哪些材料才是有价值的。据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取舍材料。

(1)舍生取熟。

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写出来才可能具体、准确、生动、感人,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反之,如果材料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编造的,内容上就很容易逆情悖理,露出假象,令人反感;即使编得“圆满”,露不出破绽,也不可能表达出真情,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的文章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填充了情感,可很好地借鉴。如:

在小小的院落里走了又走,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走出家门,望着你满面红光,“你在听吗,故乡的庭院?”“我在。”听到你坚定的回答,我把那些烦心事都抛到了脑后,有这快乐的回忆就够了,你在就够了。吃完饭,我独自一人散步,走在故乡的羊肠道上,望着那逐渐微弱的阳光,想要赶紧奔向那明亮的前方。我心急地往前走,步伐匆匆,直到一个踉跄跌坐在地上。“慢点儿,孩子慢点儿。”听到了老庭院的声音,我慢慢平静下来,“你在吗?”“我一直都在。”曾几何时,我以为你离我远去,现在,细数之前的回忆,才发现你一直都在。

庭院深深深几许,故乡牵牵牵我心。

(选材2:故乡的庭院一直都在)

(2)舍旧取新。

“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一般说来,新鲜的事物总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感,所以,积累材料要努力求新。关注时事热点,捕捉潮流话题,这都是对新颖材料的积累。

夏天的骄阳总是委屈地受着无数人的厌恶目光,能静下来观赏的人怕是少之又少。它浑身都被妖娆妩媚的火红缠绕,鲜艳的色调里却不乏摄人心魄的霸气魅力。只要静静地望它一眼,就仿佛浑身都充满了力量。这稀松平常的阳光,同样在你的毫无察觉之中,陪伴你走过丰收的节气,在深雪辉映的光圈里刻下了你含笑的双眸。

(选材3:阳光一直都在)

(3)舍众取独。

每个学生的兴趣点都有不同,你爱好文学,我喜看历史,他乐于研究生物;有的人关注名人,有的人享受自然,有的人着眼于社会;或者从小学习音乐,或者擅长体育,或者有美术专长……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都有可以让别人心动或者敬佩的绝活,问题是很多学生没有这个意识,或者说对自己长时间学习积累的东西不以为然,甚至将其“打入冷宫”,这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令人惋惜。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够获得让别人刮目相看的有用素材。如: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笔下的诗。喜欢诗中用感觉与浪漫构造的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是什么?是蓝天白云,是松柏白桦,是小溪山泉,是你――自然。你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可以见到,这是顾城所盼望的,也是我所期待的。可是现实生活呢?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是一片雾蒙蒙,正如顾城所写:“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你本应该是五彩的,却被披上了红色的布,路边的小草被车轮碾压得不堪重负,垂了脑袋,了腰。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城市的璀璨灯光消散了牛郎织女的相会,你只是一直静静地看着这些,尽管心里悲伤,却也无可奈何。

(选材4:顾城的诗)

(4)舍大取小。

以小见大是一种值得在中学生中倡导的写法,贪大求全一直是作文的大敌。切入点小便于驾驭,可使描写充分,挖掘得更深刻。

我爱极了老铁门的歌声,时而文雅,时而轻快,从小到大,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萦绕。你听,伴着小心翼翼的脚步声,老铁门缓缓推开,声音悠然回响在楼道里。嘿嘿,我心里偷笑,肯定是公公回来了,又想捉弄我。哼!老铁门早就把你的鬼主意告诉我啦。我得意地候在门口,“咔嚓”,是开锁的声音,“辍保是老铁门偷笑的声音。门一开,我“啊”地叫了一声,公公惊得连退几步,瞪着眼睛气愤地跺着脚,“唉!唉!又被你发现了!”当然,我心里想,有老铁门和我里应外合呢。

在阳光的午后,“辍保老铁门又唱歌了,那么轻柔那么慈祥。我一骨碌从温热的床上爬起来,一开门,是外婆回来了。她一把搂住我:“今天我的小乖在家干什么了?”我感觉老铁门就在那儿笑眯眯地看着我。不一会儿,“哐当!”老铁门受到了惊吓,声音急促而短暂。完了完了,一定是调皮捣蛋的妹妹回来了。

渐渐地,老铁门已成了我们一家人心中的亲人和依靠。前不久,家里来了小偷,老铁门拼命地洪亮地发出警报,小偷立马逃走,什么也没捞到。可胆小鬼公公却害怕了,给里外两个门都上了锁。

(选材5:你一直都在)

通过旧物表现对故乡对旧时光的怀念,这种材料并不鲜见,但作者仅从老铁门的声音这一个微小的细节入手,外公回家的“咔嚓”声,外婆回家“辍钡囊簧,家里来了小偷时,老铁门的洪亮警报……如此细致又极其生活化的材料,让人读来平淡有味儿。

(5) 舍粗取精。

一篇作文,容量有限,选材时面对众多的素材必须去粗取精,即舍弃粗糙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的)素材,选取精要的(典型、最能表现中心的)素材作为文章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精必少,所以去粗取精,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方法。

5.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积累和取舍材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对于一些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听了教师的作文指导往往很有触动,但一到下笔写作时,还是学骑车、炒西红柿炒蛋、雨天送伞那老几样。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只能教给他们创新素材,也就是变旧为新的方法。

对此,我们可以转换视角,从他人的视角、物品的视角、动物的视角来写文章,改变叙述主体,往往会起到耳目一新的效果;还可以通过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知,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让旧材料更有质感。当然,还可以通过巧妙搭配,将同类或不同材料进行搭配、组合,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取得1+1>2的效果。比如:主辅搭配,展示面广;同类并列,突出主旨;正反对比,强化差异等等。

当然,作文的选材最需要的还是从积累入手,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是文章的“血肉”。只有积累丰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为作文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希望通过我们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能越来越血肉丰满,个性鲜明。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210036)

上一篇:真写作:从课文里寻觅真正的写作活水 下一篇:某省科技厅遴选公务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