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培养学生朗读语感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4-03 12:43:02

新视域下培养学生朗读语感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新视域培养学生朗读语感的方法,认为培养朗读语感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朗读语感 培养方法

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特别强调语文的熏陶作用,而培养朗读语感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朗读语感及其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从朗读教学的实践来看,朗读语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直觉性

朗读语感具有直觉性特征,即对语言中各种微妙复杂含义和表达效果进行直觉性领悟,能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中驾驭语言各要素。但这种直觉不是没有经过逻辑推理就有直接接受的感受、判断和认识,而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感性经验积累之上的一种潜意识,是在对语言的理解、认识基础上与自己的情感经历等整合起来之后的一种灵气和悟性,只有经历从自觉到不自觉的过程才能形成。朗读语感好的学生在看作品的时候,一方面迅速对文字符号直觉领悟,另一方面又会在内心听觉上构建出有声语言声音形式的直觉设想,这使他们在瞬间采用适宜的有声语言形式将内心的感悟外化,使作品的精神内涵通过朗读得以完美体现,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完成他们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朗读语感的直觉是天性,更是修养。朗读语感直觉的形成虽然要求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如健全的听觉、视觉、思维及发音正常等,但这些只是朗读语感直觉形成的基础。语感直觉形成的关键是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正确方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获得关于语言的敏锐直觉,使他们在接受语言的瞬间迅速领悟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全部意义,以及蕴涵的感彩上的细微差别,并可以凭借对于语言内容及形式的敏锐感知,驾驭语言信息的发出,是形成提高语感直觉的重要方法。

2.转换性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它的创造性体现在朗读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作用于人的视觉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作用于人的听觉的有声符号,这种转化不是从文字到声音的简单对应,而是朗读者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活动。它首先要求朗读者真正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积极联想想象,既听到声音,看到形象,又触及情感;在理解、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文字作品的言外之意,未尽之言,潜在情味,进行创造性的填空补缺;迅速、准确、传神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组合加工合成,完成符合听觉规律的有声语言的整合,忠实、准确地表现作品的精神实质,鲜明、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其次,朗读语感的侧重点是由文字符号转化而来的口头语言声音形成的语言流,它要求朗读者对语流的各个层面有敏锐的洞察力、辨别力和驾驭能力,声音高低、轻重、长短、明暗变化细腻准确,语句、句群、段落、篇章语意表达恰如其分,情感色彩分寸把握细致入微,文体、语体语言样式选择恰当得体。同时还要掌握有声语言的表达规律和技巧,恰当使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法,运用千变万化、生动传神的有声语言描摹作品,传情达意,使朗读具有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性

一方面,语文教科书中多数文章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是情感的负载者,字里行间凝聚着强烈的人间真情。另一方面,传情达意是朗读最重要的功能,朗读时从文学作品到声音作品的转化主要依靠情感的力量,朗读感染人、教育人的社会功能也由此体现。朗读作品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作品情感的辨别、领悟与表现。朗读从理解认知入手,借助想象,迅速引发积聚情感,并使有声语言始终伴随着准确、具体、细腻、复杂变化的感情。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语感要求的不仅仅是情感体验,还有情感释放。它不仅要求敏锐感知书面语的含义、情调、感情、韵味、作者的心情和情感,而且要有表现这种含义、情调、感情的有声语言敏感和灵性,心随人走,声随情动,使理解与表达完美统一。

二、朗读语感的培养方法

朗读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千百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虽以直觉形式存在,却是建立在有意注意的思维积累之上,建立在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大量感性经验积累之上的。朗读语感的形成是在朗读实践中获得的。而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教学大多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朗读创作方法的指导非常薄弱,经常是照字出声,有声无情,缺乏内心感受和体验,表达效果较差,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语感了。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目前的语文课应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提高他们的朗读技能,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

1.强化语言感受能力

朗读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活动,而“审美的根源在于感受力”。声情并茂地朗读根植于朗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意、理、情、趣、蕴的深切灵动的感受,即朗读作品时能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到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存在,从而产生内心反应与体会。它要求对文字符号高度专注和敏感,集中精力,能动思维,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迅速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辨析词语的意义、判断情感色彩;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借助自身展开联想想象等一系列思维和感情活动,切身体验作品人物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把抽象平面的词语变成形象立体的画面和流动的情感;同时将这种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相结合,使理解感受不断深化,从而深刻把握作品的形象、思想和感情。这一心理过程是朗读创作的桥梁和基础,这种全身心投入的体味感悟作品的语言实践活动反复进行,是一种感性经验的积累过程,对提高朗读语感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2.强化情感体验与表现

在朗读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审美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愉悦后所迸发出的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以及朗读过程中呈现的激情状态。这种积极活跃的心理状态是朗读不可或缺的,没有这种有声语言应有的状态,朗读必然是冷漠的、懈怠的,只能是字形到字音的表层转换。因而在朗读中应充分利用直觉思维的力量,启动学生情感的闸门,使他们在反复中丰富情感积累,形成情感鲜明的良好语感。

“笔锋常带感情”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但这感情蕴涵在字里行间,只有通过体味、感悟才能把握住。朗读则进一步要求在意会的基础上言传,它所具有的直觉可感性使它比文字语言更能生动细腻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朗读教学应注重从文本入手加强情感敏感度的引导与训练,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体验,并在理解感受与表达过程中使情感的感受力、分辨力、表现力得以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作品每一句话所包含的语义要素分析入手,揣摩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情感;立足全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的发展轨迹。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觉器官体验作品,结合个人生活阅历和生活、知识积累激活自己的情感,以深刻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和交融;给予学生情感表达技巧和方法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达到鲜明生动的思想感情与丰富多变的声音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3.强化朗读技巧的传授和运用

朗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能动理解感受作品上,更体现在能用声音传情达意、引人入胜。而朗读技巧的正确使用为有声语言的构思和传达提供了重要方法,是完美表现作品之精妙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正确使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对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才能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准确、鲜明和生动。例如恰当使用停连技巧,能在文字语言序列转化为声音序列的过程中根据思想感情的变化整合词语间的疏密关系,断连好词句,使表情达意完整清晰;确定并强调好重音使语句内部词或词组关系主次分明、语言目的清晰明确;处理好每个语句思想感彩和分量变化的声音形态,使朗读声音多姿多彩,细腻丰富;使用节奏技巧,能够在把握全篇作品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变化的基础上使声音形式形成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形成美感。教师不仅要娴熟掌握使用这些技巧,而且要教会学生,让他们在朗读实践中掌握以声传情的多种方法,并在朗读训练中反复使用,于潜移默化中在头脑里形成丰富的表达形式仓库,从而在使用时得心应手,招之即来。

总之,语感训练是人们通往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阶梯,一旦形成,则终身受益。当然,语感不能局限于在读中培养。我们应提高认识,并能遵循语言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断从实践和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感训练,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在综合学习中发展,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上一篇:北京低碳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下一篇:不要忘却语文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