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化”视域下之表演

时间:2022-06-19 02:07:42

“性格化”视域下之表演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艺术的美——就是性格和表现。”所谓性格,就是秉性和思想的总和。性格魅力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表演中,演员的长相是要服从扮相的,要忠实和接近自己所演的角色。于是乎,对于出彩的演艺,演员的长相是一个条件,“性格化”表演更是一个起决定因素的行为。

那么何谓“性格化”?性格化是指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时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在艺术形象塑造过程中,演员运用技巧,使自己具有符合对象性格的感情、外形、习惯和动作等。这样的演员就是“性格化”演员。如中国著名实力派影视、戏剧演员李保田在《人·鬼·情》中扮演女艺人秋芸的父亲,这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长期精神压抑,形成倔强的个性,李保田很好地掌握了人物精髓。在影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中李保田又饰演一个怀才不遇,处在不幸之中的作家李浩明。这两个人物反差极大,但李保田都出色地完成了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艺术领域里,“性格化”表演方法有三种,它们分别是焦菊隐的性格化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性格化方法和哥格兰的性格化方法。

一、焦菊隐的性格化方法

焦菊隐的性格化方法其实就叫“心象”,是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演剧体系而提出来的重要理论。他认为,自己心中所看到的角色的形象称之为“心象”。这个方法是焦菊隐借鉴了哥格兰的人物形象构思方法(见下文)。当然,他没有使用“构思”这个词语。他坚持认为,演员要孕育心象,必须使自己心中的那个人物的心象从胚胎到形成,从朦胧到有血有肉,这样你才能培植和发展起来这个心象,你才能生活于他,也必须经历从内心到外形的完整培育过程,先要角色生活于你,然后你才能生活于角色。焦菊隐把“心象”说的实践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孕育心象,第二阶段是将心象转化为形象。前一阶段是“角色生活于演员”,后一阶段是“演员生活于角色”。

所谓“角色生活于演员”,指的是演员必须首先获得对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感性认识,或者说,要让角色的形象在演员心中具体地、感性地显现出来。演员在自己心中所“看”到的角色形象不能是概念化的、干瘪苍白的,而必须是血肉丰满的、栩栩如生的;演员应能从中感受到角色的外在形体特征和内在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心象必须是内在与外在、形与神的统一。由于有焦菊隐这种性格化的方法,北京人艺盛产了一批性格演员。这种方法在青年演员的培养过程中,称得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性格化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前苏联一位卓越的形象思维大师。他根据自己导演的诸多角色、自己导演的近百个剧目和长期从事第一线演艺的实践经验,再对当时世界上各大艺术流派进行反复研究和借鉴,从而创立了自己成熟的艺术理论。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探究得出了“三位一体”的表演艺术特性,提出了演员“创造性舞台自我感觉”理论。他认为,演员是创作工具,同时又是创作者和作品形象体现者。他非常看重演员的艺术表演经验,也对体现这一手段非常重视。在性格化的角色处理中,对于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他要求极为严格。如,吐词发音,人物形象的形体,台词设计和表达,等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性格化方法就是“由外及内”地通过对外部的模拟创造内、外部性格化统一的人物形象的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性格化就是一种假面,即拿来隐蔽作为人的演员本身的假面。他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假面一直掩盖角色,但自己的真实的感觉、情感和本能一定要生活于形象之中。

三、哥格兰的性格化方法

哥格兰说:“艺术不是真实的生活,甚至不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者,它创造自己的生活——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由于抽象而变得美的生活。”因此,他认为表演艺术“除了表现真实以外,还应具有优美的诗意并表现理想”。所以他极力主张:“演员并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表演。”他的性格化方法要求演员先根据剧本角色构思人物形象。这表现为三个过程:构思—体现—表现。他强调:“构成外形的是心灵,构成出发点的是性格。”他坚持认为:只要你消化了角色的内容,你的角色的外在就会自然地产生。

人的特性就在于人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面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是演员塑造人性形象所追求的,要突出所演人物的个性色彩,要为“化身”服务。既要把握对象的性格特征,又要兼顾性格的复杂的多面性,对于人物特殊的外貌、性格、语调、眼神、步伐、姿态等要深入捕捉。因此,“性格化”视域下的表演,首先是剧作家用文字在剧本中创作出性格化人物,对于人物的性格化的二度创作是要演员通过动作来完成的。黑格尔曾经说过:“动作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实现人的最深刻方面也只有通过动作。”性格化视域下的表演更是如此。

上一篇:改变,从今天开始 下一篇:基于环保理念的化学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