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却语文教学的根本

时间:2022-10-01 03:55:41

不要忘却语文教学的根本

摘 要: 新课标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也出现了不和谐现象:“维度”落实,轻重混淆;“拓展”过多,“曲解”过度;教法“热闹”,学法“抽象”;手段“出新”,舍本逐末。我们不要忘却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母语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新误区 四个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我们不能不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新问题,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维度”落实,轻重混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及考试、评价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对“维度”落实与操作上,往往轻重混淆。

1.重知识,轻能力。一些教师在讲课时,眼光总是聚焦在类似“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个部分,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他们没有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这些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作者的意图,等等。这是典型的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做法,与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2.重结果,轻过程。一些教师将上课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被带进预先设定的答案中。否则,教师就不肯“善罢甘休”。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学生的有效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很难形成。

3.重人文性,轻工具性。近年来,提倡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打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旗号,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将语文课“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分析课,或把语文课上成了时政讲析课。《语文课文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课撕成两张皮,顾此失彼,而应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语言知识、文体的认识、写作技法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等的掌握,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来完成。

二、“拓展”过多,“曲解”过度

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课堂教学要解决好“量”与“质”的问题,而有些教师走进了课堂激活“拓展”过多、“曲解”过度的误区,喧宾夺主。

1.“拓展”过多。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于是一些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大量的“拓展”和“迁移”,或进行大量的“内外互连”等强化“训练”,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殊不知,这种硬性的、牵强的“涉外”教学内容大拼盘,由于与文本本身没有好的关联点,占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也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能停在肤浅的“初级阶段”。

一些教师对《语文课文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叶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断章取义,于是便将课外的资源引入课内,将语文课上成了名著选读课、影视鉴赏课、自然风光审美课。语文课程中的“语文”不是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大语文”,而经过专家学者按照教学目的选定整合的“小语文”是最能体现学科本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利用好教材,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曲解”过度。一些教师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语文文本的多样性及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想象。这和过去教学中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教法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会成为谬论,教学中对学生过度尊重就会变得很荒唐。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没有抓住文本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而对学生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回答倍加赞赏。在学习《背影》时,有学生认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没有给“儿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老师也是大加表扬。其实,这种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思维的乱弹琴,它不仅不能启迪人们的思维,相反还会误导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知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脱离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偏差和失误,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三、教法“热闹”,学法“抽象”

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邵瑞珍语)。它包括教师教法的传授和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两个方面。目前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法“热闹”。有些教师热衷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一改过去传统的解授法,生怕在课堂上一讲解就被别人扣上“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的帽子。于是,在课堂上演义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多样的教学方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何落实操作,则需要认真研究。如时下不少教师热衷的“小组讨论法”,就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老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是看客。

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明确分工,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思路刚刚打开,情绪刚刚活跃,就草草收场,布置的讨论题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讨论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同时,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应及时点拨纠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又要防止无原则的肯定。

张志公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小组讨论中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学法“抽象”。“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对教师而言的,对学生而言则可以说成:今日求教是为了明日不求教。在知识量倍增的今天,有识学者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但是现在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把语文学法从语文学习活动中抽象出来,当成学习方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解读文本时,有些教师教育学生:遇到散文要挖掘美感,遇到诗歌要鉴赏意境,遇到小说要分析情节,遇到古文要理解语言;或者将鉴赏一篇课文的步骤肢解为认读,理解、分析、筛选、评价等层次,并自信地认为这些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而使学法的指导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提倡符合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有价值的语文学法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手段“出新”,舍本逐末

现代多媒体技术拥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独特优势,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使用,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不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盲目追赶时髦,不注重语文学科特点,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从而使多媒体的使用误区不少。

1.视听材料,随意引用。成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有位老师在上《背影》一文时,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用以展现父亲跨越栏杆过马路为儿子买橘子的情境。多媒体动画镜头中略显夸张的滑稽的动作,不仅未能充分反映作者的情感,反而让学生忍俊不禁,这就背离了教学的初衷。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文化积淀不一样,他们头脑中的形象、意境也就不一样,这正是文学审美的魅力所在。如果用动态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用既定的屏幕形象来代替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将使文学欣赏的魅力大大削减,这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压缩了学生的创造空间。

2.忽视文本,舍本逐末。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但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多媒体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在课堂教学时很少或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没有让学生品读文本,而是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欣赏电视剧《水浒传》的选段,之后直接引导学生讨论文杨志的性格特征。不可否认,影视片段中的声响效果极具感染力,但学生若不用心去读,不去品味,是很难全方位地认识杨志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的,也无法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内涵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透过人物语言看到人物灵魂的方法,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阅读文本、感受语言的过程是学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绝不是任何高科技可以代替的。

我们在充分肯定语文课改成绩的同时,也不能不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我们不能忘却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母语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紧扣这一核心,时刻牢记语文教学的这一根本,就能走出语文课改的新误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3]张志公.语文教育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

[4]试用修订版.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5]语文课标标准.(实验稿).

上一篇:新视域下培养学生朗读语感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高中函数对称性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