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激励性教育之见解

时间:2022-04-03 12:23:25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激励性教育之见解

中专语文教材中,激励性教育的内容很多。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励性教育能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中激励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紧扣教材,又不受教材束缚,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从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诸方面实施健康向上的富有激情、富有奋斗意义的鼓励性教育。诸如可以从行为规范、同学交往、尊师守纪、关心班级等日常学习生活方面进行,也可以学习目的、奋斗目标、社会公德,如何做人等起点较高的方面进行。语文教师如能用好教材中的激励性素材,适度对学生进行激性教育,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首先 激励性教育要有目标性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在日常工作中显而易见。如语文学习的好坏对专业学科的影响,人们对精易广告用语的易接受性;对大幅标语中赫然醒目的错别字的排斥心理;经济合同中语句得当与否带来的不同效应等。中专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明确了这一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对学生实施目标性激励。如在词语知识训练时,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要求学生从音、形、义各方面都要掌握;精彩的句章,除一般性的熟记外,应会从多个角度赏析;同一篇作文中,关键性的词语不能前后重复出现等。还有如进行的论文写作训练,可规定一定要有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或一定要进行对比论证等。目标性激励既要重视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目标激励有层次性。同一激励性素材,对不同的学生,具体要求也就有差异。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不能满足于课本,而应“功夫在课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即便有点滴领悟,也要贺之勉之。对容易产生满足情绪的学生,可用“重锤”敲“响鼓”的方法,不断加码,促其奋进。对有惰性的学生要不断加革便催,经常“逼迫”他一下,使之变惰为勤,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

其次 激励性教育要有针对性

1、针对教材实际。脱离语文教材的激励性教育会成为一般的政治教育,对语文教学本身不会起积极作用,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目的。语文教材中,各家各篇多,如鲁迅等名人的作品,信手沾束,就可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激励。一代伟人的诗文,气度恢宏,能顿使学生心胸开阔,胸怀天下之情油然而生。一些普通作家的作品,也往往是有独到之处的佳作。语文教师应很好吃谴教材,把握好教材,用好这些教材,把教材中的“潜能”发掘出来,积极发挥其激励作用,这对教和学两方面都有陴益。

2、针对学生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激励性教育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无的放矢”,学生不易接受,起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同年龄同年级的中专学生,生理、心理有其发展的共同性,但个性差异也很大。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思维轨迹,加以点拨、教育、引导。如有位学生语文考试常考不好,而课堂上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却不落窠臼,经多次鼓励、引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原来对语文学习的敷衍到后来的愿学、乐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位学生写作水平一般而学写得特别好,教师又是口头表扬又是书面鼓励,对他的字另加充分肯定,分析写作水平滞步不前的原因、结果是引起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及作文的良心循环。激励性教育要求教师掌握好分寸、火候,火候不到,不湿不热,不痛不痒;火候恰到好处,就能事办功倍。

再次 激励性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中专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很大,不同年级、不同的年龄阶段要用不同的要求、方法进行激励教育。如果前一分钟演讲,多年级的具体要求就不同,同是评说学生的周记,角度也要变换。还有如开展办好手抄报小报活动,从采访写段到编辑出版是一个人完成的,既当记者作家,有当主编,中专一年级学生对这事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较紧张为了迎接市会考,他们在学习卷和考卷上花费精力不少,如果再要花较多时间编小报,显然已不切实际。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如果语文教师能变化方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化整为零,进行分类竞赛,就会受到同学欢迎。分类竞赛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受到鼓励、奖励,一举几得,何乐不为!激励教育的阶段性,要求教师要研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把教材内容、教学训练、要求与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在不同阶段,激励性教育的形式、内容、具体要求等各不相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它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情况,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向着语文教学总目标努力。

中专语文教学中,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实际情况,重视学生发展,用好教材,文明载道,文道结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教育,能使师生感情交融。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课内外有较多的机会让他施展才能,他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就会进一步表现自我,发展完善自我。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发挥出来,语文教学所企求的良好效应也就成了事实,而这也恰恰是中专语文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妙用远程教育,语文教学耳目一新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