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机制研究

时间:2022-04-02 03:56:10

高职院校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机制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广为教育界所认同,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有了许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但是,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是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分析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特征,重点研究校企合作的驱动机制,设计长效、紧密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紧密型

一、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现状

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以校企双赢为出发点,在职业学院办学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上,实行与企业全方位、紧密型的合作,通过实现招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就业一体化,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术界普遍将深层次校企合作称之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它是校企合作参与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高效配置的一种表现,目前影响高职院校紧密型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的方式传统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方式普遍是“学校为主、企业配合”的传统模式,企业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场所支持或共同建立“校内实训中心”或“校外实践基地”,企业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参与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参与学校教学团队的构建,不参与学校学生的管理。

(二)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较弱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综合实力、科研能力较弱,在与企业合作中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弱,学校对企业的贡献较小,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发展不同步

往往是行业企业内已经有了新技术、新工艺,学校的教学还是停留在以往的旧技术、旧工艺的层面上,学校的教学培养跟不上企业的技术更新。

(四)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合作主要依赖于校企双方的“关系”或“感情”,缺少实效机制的保障。

二、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是在各合作主体之间交互影响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关系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动态发展,最后实现校企合作各方的协同发展是的主要目标。

(二)紧密型校企合作的利益基础包括经济、政策、社会、人才和文化五个方面。经济利益是合作能够带来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利益。政策利益是指地方政府为了鼓励校企合作出台的鼓励性政策。社会利益是指合作能够提高高职教育的品牌力,塑造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人才利益是指合作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合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文化利益是指合作有助于加深高职院校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渗透、发展演化。

(三)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的效应,除了各合作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之外,还需要有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另外,必须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约束校企合作各方的目标取向和行为表现,从而保证校企深度合作的有序开展。

(四)合作主体只有进行多层面的合作、交流和互动,才能借助其他合作主体的力量,弱化自身功能作用的有限性,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强发展和竞争力。

三、构建长效、紧密的教育型校企合作机制的措施

从企业多层次的需求出发,设计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利益基础,服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育理念,实现企业、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

(一)有效协调

高职院校和企业间设置一个沟通部门,保证良好的沟通。沟通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设置企业与高职院校专门的沟通协调部门,制定协调工作计划,明确协调工作职责;第二,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构建全方位、高效率的校企沟通体系;第三,明确校企合作双方在各个层次的沟通责任;第四,合理营造合作沟通的良好氛围,把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融合为校企合作文化氛围。

(二)强力保障

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谋求共同利益、寻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两者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的不同,仅靠他们自身去协调双方利益及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的。政府作为校企合作中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应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等强有力的措施,为校企合作提供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三)科学评价

紧密型校企合作开展可以引入市场化评价机制评价校企合作的可行性。科学评价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一切对象进行的评价,意指“科学地评价”、“评价科学化”。它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囊括了各行各业、各学科领域、各层次、各种类型的评价。紧密型校企合作评价可以采用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合作企业的上下游企业、银行和专门组织机构等主体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四)主动创新

开展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需要树立全面创新的理念,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搭建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的平台,把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职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工作研讨和人才招聘等内容制度化、固定化。校企互利双赢,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维系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关系。

研究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机制,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产生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品牌力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将紧密型校企合作教育方式深入研究和发展,我们绝对有信心,未来高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院校一定会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更了解、更适合工作岗位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9(11).

[2]陈继红.“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21).

[3]刘春林.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思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1).

[4]满红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上一篇:汽车装配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途径 下一篇:探析O2O模式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