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时间:2022-04-02 07:20:48

【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注意生活素材的积淀,辅以写作方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兴趣;激发;作文;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难,这是小学生中普通存在并时常反映的问题,不少学生视作文为负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语言环境差,更是谈“作文”而色变。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注意生活素材的积淀,辅以写作方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变学生“要我写”的心态为“我要写”,才能扫清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思想障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观察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写不好作文,原因之一就是觉得自己“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变万化的事物,都是学生作文的素材。只要认真去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带学生到海边拾贝壳、踏浪、看日出;到山上采标本、拔草、植树;到田里收花生、拾麦穗、挖地瓜,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从而使学生亲身去经历,开阔视野,积累更多更好的写作素材。这样在习作时,学生拿起笔就有言可叙,有情可抒。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二年级习作《有趣的课间活动》,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同时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活动过程后,并在不同环节,相继引导说话训练。如选鼓手时,面对踊跃举起的小手,就有同学说:“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当鼓手。”有的说:“大家争先恐后,身子都挤扁了,都想上去……”传花开始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动作、表情,这一下全班同学都有了兴致,在传接过程中不仅注意自己,还注意观察别人。在说话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像“花开始传出去,有些同学一接到花,像接到一块烧红的铁块,赶紧扔出去……”这样的好句子层出不穷。回到教室,孩子们仍处在当时轻松活泼的情境中,你说一句,他说一句,孩子童真流露之余,他们的写作兴趣也上来了。

(三)发现“闪光点”,激发兴趣

要善于发展学生的“闪光点”,使闪光点成为学生奋进的阶梯。教师要经常把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反馈给他们,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或是一个句子写得有特色,更甚者是一段精彩的描述,都应以予以充分肯定。如在班级中朗读他们的作品,把美文粘贴到学习台中,在评语中充分表扬,这样会鼓励学生不断去创造,他们就会怀着愉快的心情进行继续写作。教师还要充分把握小学生争强好胜、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竞争激励,激发他们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开展作文竞赛、口头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增强竞争意识。班级的黑板报、图书角、作文兴趣小组等,也为学生施展作文才华提供了园地。在竞争的气氛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其写作情绪也就日益高涨。

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但如果写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当,那就好比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欠佳”从而使整个“中场组织”毁于一旦。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单纯遵循传统套路,命题一出来,就大包大揽,把自己心目中所谓的“写作方法”直接灌进学生心田,长此以往,学生依赖性过重,创造性被磨灭。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授之以鱼而应。

二、授之以渔

作文能力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去渗透,使学生作文综合能力提高于“无形”之中。

(一)培养表达能力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茶壶里煮水饺——肚子里有,嘴里倒不出”。在作文教学中,时常碰到类似现象: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却在一道简单的作文题前举手无措;而一些学生则在心里已呼之欲出,可提起笔来,却又无从下手。这些毛病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就是把自己所见的、所做的、所想的说出来,用文字表达出来,能说得出来,就能写得出来。在农村、语言氛围不好,孩子的表达能力更差,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平时训练学生坚持讲普通话,讲完整话,通过训练,使学生沟通方言与文字的差距,认辨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加强语法修辞的训练,如平时通过词语的选择、句式的交换,语序的练习等语文基本功的练习,使学生表达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起到把“饺子倒出来”的效果。

(二)加强知识储备

有些学生拿到题目,搜肠刮肚,就是没啥可写。常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如果没有材料,就好比“巧妇”没了“米”,本领再高,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其实,农村孩子在大自然中认识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在家务、生产劳动中学到许多知识。他们做过很多事:上山捉鸟、田间捉泥鳅、海里游泳、晚上捉迷藏,还有养蚕、烧饭、割草、放牛、割麦子等等,这些都是活生生却又很实在的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引导孩子认真观察,悉心体会,哪会怕孩子写不出好作文来?加强知识储备,还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精彩篇章,多读一些优美词句,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不会吟”,只要引导学生下功夫熟记、巧记,就一定能丰富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写作时才能“水到渠成”。

(三)借鉴范文美文

这也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这并不是提倡生搬硬套,甚至抄袭,而是让学生心中装着多篇文章的骨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实小学教材在编排时,每一组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在表达方面的特色,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范文与习作相结合,在备课时就应有的放矢,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习作方法。如练习写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可以以刚学过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为范,该文着重分析了杨梅成熟前后颜色、形状、味道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描写的生动、用词的准确,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水果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并借鉴仿写成《我爱故乡的桃子》、《我喜爱的葡萄》等,收到较好的效果。借鉴范文,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写作技巧,学习范文的写法,不要害怕学生照葫芦画瓢,而是要鼓励他们在“仿”中有“我”,“仿”中有“新”,对那些有创造精神的仿写更应予以表扬。

(四)学会修改习作

叶圣陶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自行修改,训练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作文写完后,总会留下许多毛病,诸如写错了字、错了词、漏了标点、句子错误和结构混乱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刚开始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标点的修改,让学生体验修改的方法;然后逐渐鼓励其从句子表达上进行修改,或对句式进行变换,通过修改变换,使句子更加完整通顺,修辞更加新颖,更具味道;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以提高要求,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对习作的详略进行安排,从谋篇布局方面进行调整,甚至是习作中心主旨进行凝结。“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信这样不但会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驾驭语文文字的能力,使作文教学取得更大效果。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农村生活的特色,联系农村孩子的特点,从兴趣入手,引导积淀,做到授之以渔,从而让孩子能收获到成功习作这条大“鱼”。

上一篇:“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浅... 下一篇:合作学习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