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浅析

时间:2022-08-05 06:53:40

“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载体分散、资源整合平台层次低、官产学融合性不高”等问题,而“大学和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是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培养的一条新途径:各方共营创新基础教育体系形成创新创业素养的生成源,打造精品创新实践活动形成创新创业的能力结构体,共推大学生创业园的发展形成创新创业的有效平台。构建“结构紧凑、各要素功能得以有效实现、创新创业内涵得以体现、创新创业智力人才得以生成”的培养模式系统。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联动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51?03

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经济增长缓慢等多方面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社会问题也凸显了出来。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创业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多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正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大学创业教育带上了一些功利目的。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培养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创业人才”,而是为大学生多元化品性发展服务,培养他们多维度、多层次的品质系统,使之适应多样性的社会发展与竞争态势,并且在社会各领域中,有意愿、有能力借助于所学知识创造出新的价值,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国内主要创新培养模式分析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极其精密的培养系统工程[1]。在我国,可以分为三种模式:① 讲求以传统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为主导,发挥传统效能的的高校自我培养型。② 以吸引社会主体广泛有效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型。③ 以创建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为主导的政府推动型[2]。

第一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最为普遍,这种模式中,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全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实践性和广泛参与性,借助于企业主体、金融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依旧是秉承传承与创新知识为核心功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曾经有针对性地指出:“大学促进公共福祉的主要方法,是促进知识的增长而不是更多其他的行动。”大学基本社会职能决定了大学无法独立完成大学生创新培养,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培养是大学不能承受之轻。这种模式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校自身发展。

第二种模式中企业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发掘自身的各种优势资源和潜力优势,渗透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即缺乏一个资源整合平台。创新并非是科技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体制、政策等环境要素的建设,后者是造成当前创新不足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整合高校、企业、政府、金融等各类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培养体系。

以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园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创业企业不断成长,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环境。该模式通过集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实体、政府组织等社会资源,在投融资平台、服务创新平台、税务政策减免、工商照顾、行政事务外包、校内外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以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创业平台,此为创业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实战平台。但是由于大学生创业园是由政府主导,其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大学生创业培养,难以同高校形成联动,同高校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融合度不高,在大学生创新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大学——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学科技园的蓬勃发展,也给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启发。从功能上看,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的成果之一就是大学科技园的产生[3]。1999年,两部委(科技部、教育部)第一次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给予了明确定位:“大学科技园应当具备四种基本功能,即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从参与主体上看,大学科技园依托的主体是高等学校。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模式有3种:① 一校一园模式——以所在大学为依托,由大学独立创建或者大学与地方政府或高新区共同创建。② 多校一园模式——由多所大学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创建。③ 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以网络为基础,超越现实性物质因素制约[4]。正是由于科技园和大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大学科技园更加容易与大学产生联动,从而可以深入地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中。基于这个基础,笔者初步探讨了大学——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一)共同完备创新基础教育体系

教师的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大学汇集了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发挥着领航作用,具有强大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学科技园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家、研发机构负责人、银行家、风投专家、法律顾问、政府部门科技工作者等专家人才。由他们所共同组成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使得构建完整且系统的创新基础课程结构体系成为了可能。

大学创新基础教育体系并非单纯的课余创业实践或者简单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而是要把创新课程置于教学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创新教育[5]。大学科技园的教师队伍则以互访讲学、案例教学、学术交流、创业导师等方式参与其中。这些兼职教师经验与学术兼备,他们丰富了创业教育资源,开拓了大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了创新兴趣,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另外,大学科技园通过鼓励教师到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使得更多具有创业经验的科教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只有对科学研究创新过程的真实感受,才能把握创新教育实质,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将创新教育融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使得课堂教学不再照本宣科。

(二)共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实践是整个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的环节,创新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想法和展现实践能力的基本平台。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其主要方式是举办各种科研、设计、开发、创业模拟和竞赛,以及组织大学生参加高校教师研究课题中的部分工作。高校自身提供的实践性教学平台,在时间和质量上,都存在现实性缺陷。而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其功能本质之一就是提供富有真实度的创新过程教育,这正好弥补了高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

上一篇:阅读教学:警惕学生的“被参与” 下一篇:激发兴趣,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