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时间:2022-04-01 11:05:55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怎样引导,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意思就是说把要新课转化为学生认识知识结构的矛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由此来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把握知识的重点,围绕重点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去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何处设疑,怎样设疑,浅谈以下六点。

一、在题目处设疑

许多文章的课题中都有关键性的词语,它就是文章的主线,起着“画龙点睛”、“纲举目张”的作用,这就是题眼。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找”等,都有着其广博深刻的含义。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从疑题眼入手,通过学生去“勘破”他们,达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要求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三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借箭?他如何借箭?“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题目用“借”?三个问题一提出,就激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带着问题,积极阅读课文,自悟知识,寻找答案。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办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善于抓住人物特点,做到了知天、知已、知彼的聪明才智,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借”也暗示这些箭将来作战要还给曹操,曹操自己造箭射自己,也懂得了“周瑜将会品尝到妒忌别人,暗算别人的苦果的”道理。

二、在内容关键处设疑

所谓内容的关键处,就是指对全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子、段落,抓住这些关键的内容设疑,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感情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养花》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忧、泪”也是乐趣?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领悟作者所说乐趣的博大内容----获得知识,付出劳动,分享成果,都是乐趣。如《苦柚》中写“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也会变甜的。”这是为什么?要帮助学生领悟这句话是伯父在小姑娘以便宜的价格出售柚子,起初地介绍柚子,处处为别人着想,劝伯父少买柚子的情况下讲的,小姑娘一系列的言行使伯父深受感动,心里温暖,感到甜滋滋的,他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赞扬小姑娘善良,诚实的美好心灵。

三、在内容矛盾处设疑

有些课文,前后矛盾,学生也难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总理的灵东的到来。怎样理解“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人家盼望早一点看到敬爱的总理,多看一眼敬爱的总理,但又不愿意总理离我们而去的矛盾心情,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金色的鱼钩》中:“那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学生通过学习后,懂得得了“金色的光芒”是指老红军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理解了其深刻的含义。在如《穷人》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她觉得应该做,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盼望丈夫早点回来,又怕他回来揍她?《挑山工》“路程与别人长一倍,速度不快,而用的时间并不长”?教材中,这种矛盾之处往往就是作者匠心所在。在此设疑有利于学生感悟作者匠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质。

四、在内容的变化处设问

《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处描写:既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在此设疑:为什么先高歌后低吟,把位置交换一下:先低吟后高歌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自读、体会、讨论、寻找答案。作者先到早原,看到那儿天高地阔,此种感情是豪放的,因此高歌,后来他细细欣赏到草原上的小丘、羊群……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因此要低吟,让学生明白这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感情变化。再如《穷人》桑娜听到大海波浪涛天,担心失去丈夫而心惊肉跳,怕丈夫回来揍她而又忐忑不安,能否交换?

五、在内容蕴含处设疑

不少文章中有许多句子表达含蓄,含义深刻,教学中应着眼于这些句子设疑,以帮助学生体味句子的本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碰壁吗?这是指黑暗的旧中国,人们要起来斗争,处处受到阻挡;《少年闰土》:高墙内四角的天空,表面上指它的生活环境,实指见识少,孤陋寡闻;《桂林山水》最后一段,表面看来是课文的一个总结,细细体味,却让人感到这是一幅“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一体,山水如画”的美丽画卷。抓住这一特点设疑,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桂林的独特意境,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幽。对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在事物的联系处设问

如《跳水》文中一开始就描写“往回航行”“风平浪静”这些与后面发生的故事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明白,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果不是完成任务,往回航行,如果不是风平浪静,水手们就不会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如果不是风平浪静,猴子不可能爬上桅杆,孩子也不可能爬上桅杆,出现危险;如果不是风平浪静,船长也不可能出来打海欧,更不可能叫孩子跳水,如果不是风平浪静,水手们不可能在短短的40秒内救起孩子。这样在此设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疑问难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感悟课文内容,既增减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创新思维。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师的品格修养与教学修炼 下一篇:幼儿教学中语言发展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