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就是做新自己

时间:2022-04-01 06:41:31

做公益就是做新自己

别人说我是公益达人,但对我来说,“公益”这个词有点“高大上”,不接地气,听着就感觉这件事离我很远很远。

细细想来,生活中,我们做过的很多事其实都可以被归纳到“公益”的范畴,比如捐款、植树、慰问孤寡老人、救助流浪猫狗、义务给农民工子弟上英语课……看似很小,而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只要是自发地而不是被迫去做这些事,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人生中,第一次“被公益”是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月初。某天放学,班主任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告诉大家:“学校要给希望工程的哥哥姐姐们捐款盖教学楼,明天记得把捐款钱带来。另外,带午饭的同学记得交热饭盒钱5元。”

回家后,爸爸妈妈对捐款一事表现得很热心,“给希望工程捐款是好事,多交一点吧。”爸爸说。妈妈连连点头,“对,交5元吧,算是一点心意。”说着,她从钱包里拿出10元钱给我,“一半捐款,一半热饭盒。”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手里握着10元整钞。要知道,春节的压岁钱也不过2元,学校门口的小卖部,还能买到1分钱一块的汽水糖。

捐款是老师亲自收的,一边收一边默默在口里计数:“5毛”“1元”“2毛”……当她在我面前站定时,看我举着10元钱,一下子激动了,还没等我说出“一半捐款一半热饭盒”,老师已经高举着我的手臂把我拉起来,大声说:“你们看看,看看,小明同学捐了10元钱!这种境界值得大家学习!”我红着脸接受了老师的“境界说”,默默咽回后面的话,心目却很茫然,不明白为什么老师那样激动。

有了我这个“榜样”,以后班里再捐款,10元的钞票渐渐多起来。而我自从有了自己的零花钱后,爸妈对待捐款也没了以前的慷慨态度,“应该用你自己的钱帮助别人。”爸爸说。他再不肯一次性甩出大钞一张。于是,我数着储蓄罐里那几十个1毛钱硬币,心里掂对着这个月买零食的钱还能省下多少,勉强凑足10个钢[[崩

铁] [崩

铁]],交上去。因为是从自己兜里掏钱,一边捐款,一边肉痛。

上中学后,课外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寒暑假作业中多了一条:参加一项公益活动,写一篇作文。

于是,为了完成作业,小区里的孩子们拉帮结伙,抢着帮居委会擦玻璃,扫楼道,去交通岗擦岗亭,有能量大的家长能联系到福利院或敬老院就更好了,可以去报纸、电视里才会出现的福利院、敬老院看一看。

为了完成任务,我也忙着应付,到后来,任务甚至变成一种负担,脆以耽误学习为借口让妈妈找熟人,有认识居委会的帮我出个证明。不屑一顾,对,就是这种心态,“反正都是作秀,我去不去有什么区别呢。”我心里这样想。

直到2008年。我的意识有了转变。

2008年5月,汶川地震,读大学的我正和同学在KTV唱歌,回到宿舍上网,才发现这次地震非比寻常,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新闻上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我想自己该做点什么。于是找到网上的捐助账号,打了500元过去,没留名,那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捐了钱之后,心里有种畅快的感觉,仿佛为赈灾出了点力,就能够把自己与那些亲赴灾区的志愿者划为同一阵营。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暑假回家,学校留了实践作业,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助学志愿者团队,主要任务是去贫困学子家庭走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帮孩子们争取助学金。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去了,没想到实践现场让我触目惊心、泪流满面。第一个走访的孩子住在铁皮棚,屋里一张木板搭的炕,他的书本堆了半炕。地上一张折叠桌,一个简易炉灶,几个编织袋,再无他物。家徒四壁,我脑海中一下子蹦出这个词。我用随身携带的相机给孩子拍了张照片,交调查报告时也把照片附在上面。2个月后,那个走访的孩子给我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小明哥,我被选上了,谢谢你!”我由衷地高兴,也有些不知所措,“别谢我,应该谢谢给你发助学金的人。”我说。“不,小明哥,还是得谢谢你,没有你来我家,没有你帮我照相,这笔助学金我也争取不到。”

这番话让我意识到,我那看起来按部就班的走访是有意义的,我随手拍的一张照片可能会帮助一个孩子实现求学的梦想。

从那以后,我成了志愿团队的固定一员,每年暑假,我都要参加活动,走访、记录、拍摄,年复一年。

参加工作后,我没放弃志愿工作,只不过把活动时间从工作日调整到了周末。这时候,因为工作需要,也是个人兴趣所在,我的摄影设备更新换代,用在助学活动里更是得心应手:特写照片用相机拍,生活场景用手机拍,有些访谈的过程还要录成视频留下来。拍照不仅仅为了留存,有时候,也是讲道理的重要武器。

有一年,我走访了8个学子,其中有5个孩子受助,有个没得到捐助的家长想不通,给我打电话,说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门道,“咱们差事儿了?”他问。

我二话没说,又去了他们家一次,现场打开相机,把这一年的8个家庭场景一一重现。看完照片,家长长叹一口气,“唉,都不容易啊,人家比咱们还难,这钱我确实不该得。小伙子,你辛苦了,谢谢你。”

2009年,作为志愿者代表,我应邀参加了助学金发放仪式,仪式上播放了我当年走访调查过程中拍摄剪辑的影音材料,我偷偷观察,不少嘉宾看着看着眼圈红了,还有许多人现场掏钱捐助。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值了,就算大热天背着单反从市中心坐地铁、转公交、再转三轮车,单程3个小时到学子家走访,再饿着肚子出来买个鸡蛋饼坐三轮车、转公交、转地铁回到家中又怎么样呢?如果这种辛苦能化楦多人的爱心捐助,能为更多的寒门学子换来受助机会,值了。

渐渐的,我的摄影水平越来越高,志愿工作也越做越顺手,已经从团队中的小虾米变成资深代表了。

每年夏天助学活动,我的手机都要保持24小时开机,总会接到志愿者或学子的电话,有的是向我讨教走访技巧,有的是询问助学申报事宜,更多的是感谢。人到中年,经历越来越多,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已经无法在我心里掀起什么波澜,志愿活动却是例外。我总是与寒门学子一起哭,一起笑,感动于他们的感动,同时把感动化为自己的动力。其实大多数时候,公益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高大上”,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像涓涓细流,随手,随心。

上一篇:辅助工怨与愿 下一篇:多吃粗粮一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