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3-31 03:54:57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的最基础知识点,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大语文观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提高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打牢打硬人格情操的底层架构,从而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学生的这些基本素质的养成,如果没有过硬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没有教师不断深入的传道受业解惑,没有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和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很难形成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以期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教育互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对策

引言:

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其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是不同的。对于3-4年级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通过深入的识字学习,逐步培养起对汉字的兴趣,要能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在作文习作中,形成一定的书面表达,而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养成,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大量的阅读并朗读来实现,要能够通过大声朗读,培养基础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从而实现在口语交际中的流利顺畅。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教师领读首句,学生自主朗读后面的内容,抑或是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这样的朗读练习能够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通过大声朗读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汉字音准,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应用往往流于表面,只是让学生进行大声朗读后,教师就开始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机械,只是为了读而读,不带有任何感彩,这种过于表面化的朗读教学方式达不到新课改中关于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能通过朗读激发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绪情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碰撞,表现力得不到释放,学习兴趣不能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效率无法得到提升,朗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得不到利用,这就是朗读教学方式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现状,这些问题导致朗读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使得这种方式在学生看来也只是形式化的课程过渡,“处境”十分尴尬。

2.提升小学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

2.1制定针对性的朗读目标计划

所谓朗读的针对性,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制定相适应的朗读计划。可以通过学习能力进行朗读目标设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制定相对难度较大、阅读量较多的诵读内容,在保证他们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拔高,使得通过朗读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加宽泛的语文知识;为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制定与他们的能力相匹配的朗读计划,旨在能够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他们巩固旧的知识点,梳理新的知识结构,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把朗读的内容进行分类,比如说可以分为爱国类、孝敬类、友情类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自身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朗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接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作为朗读素材,调动起学生的朗读主动性,更好的实现朗读的真正价值。

2.2初次朗读明大意

语文课程的文章设置本身就需要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才能获得其更深层次的涵义,要能够通过朗读,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最后朗读使感情得到升华。在初次阅读中,要学习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特别注意掌握字、词的标准发音、字形的准确辨认,理解字词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结构的梳理,做到脉络明晰。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朗读层次的设定,对于篇幅较短的文章,朗读次数可以适当加多,对于较长的文章,可以减少朗读次数,并指导学生标出朗读过程中疑惑之处,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为例,初读时要能够对文中生僻字的读音进行精准发音,字形准确辨识,并要求知晓文章的大体意思,知道文章是围绕小兴安岭四季特色展开的。

2.3再次朗读明要义

在初次阅读完成之后,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基本掌握,文章脉络也基本熟悉,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问题必然心存疑惑,此时,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再次朗读,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在《家乡的红橘》一课中,学生初次朗读完成之后,对红橘的叶子、花、瓤都有了基本把握,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青橘特点的分类比较,通过分组练习,把青橘的叶子、花、汁和作者笔下的红橘进行比较,通过再次朗读,观摩文章中对每一个结构的描写,比如,花骨朵绽放开来,形状像茉莉,一瓣一瓣的,有指甲那样大,小巧、洁白、清新、朴素,一簇簇藏在枝叶间,星星点点的,不大起眼。这是作者家乡红橘的花,那么,青橘的花又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朗读以及问题设定,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描法,并能够进行简单模仿,描述出青橘的叶子、花和果实。

2.4最后朗读重感情

在学生再次朗读对作者的写作技法有了充分认识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最后的通读全文,认真品味,通过体会文章作者情绪情感,激发自身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在《中国结》一文中,通过再次朗读,学生们已经对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了充分的把握,在最后的朗读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通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情绪情感,与作者在心灵上实现互通交流,引感共鸣,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结的象征意义有一个明确的理解,让他们明了中国结中饱含的中国心和中国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师要能够不断创新思维,开拓出多种形式的朗读课堂,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大语文素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朗读中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苏海霞.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探究.基础教育研究[J], 2013年第3期.

[2] 曹金花.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发现教育[J],2014年第9期.

[3]卜星星.用朗读引领小学语文教W.读与写教育教学刊[J],2012年第9期.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能力之我见 下一篇:教给方法,轻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