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细读文本内容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3-31 12:11:54

学生细读文本内容的策略探究

目前,各校都在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提倡要以最少的时间花费,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想办法扩充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在这种状态之下,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就少了,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虽然课堂容量大了,节奏快了,学生接触到的东西也多了,但是却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东西,学生在许多情况下是处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仍需学生去细读文本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

一、通过细读文本,读懂文章。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必须遵行阅读规律。首先是要让学生读懂文本,也就是理解文章内容,而理解文章的前提就是必须得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字词的含义。大多数情况下,在汉语中许多字词有多种含义,到底要选择哪一个含义,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字词含义之后再扩充到句子,然后再到整个段落,最后到理解全文。不过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去仔细地阅读文本内容,而学生理解文本能力的培养也是阅读教学基本要求之一。如果一个学生连文本都没有理解,如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怎么能把握文章的写作特征这些内容,更谈不上深入思考了。

虽然让学生去细读文本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这并不会降低教学效率。刚开始放手让学生细读文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随之提升,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升。如果教师在刚开始时就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细读文本,而是通过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虽然效率很高,但学生是在被动的状态之下进行的学习。在没有教师的带领或者指导下,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因此让学生放手去细读文本,理解文本,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放手让学生去细读文本,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也需参与到文本的细读中来,与学生一起去理解文本,并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时所遇到的困难。

(一)文本细读要合理把握文本内容。

细读文本并不是要拘泥于文本内容,还要依据其他的一些内容去理解文本。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因此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就不能不考虑文本的特定时代背景所包含的意义。另外,文章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会赋予新的内涵,而这些内容的理解都需要学生去进行揣测,这也是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这个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过程,但这种揣测要合理,不能任由学生去胡乱的发挥,或者断章取义,这样不负责的发挥反而会变成对理解文本的一种干扰。因此在理解文本内容时要力求不偏不倚。

(二)文本细读要正确把握文本内容。

我们在教学时,常常会要求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特色、代表作品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限制。即便是学生在阅读以前就对此文章从其他途径有了了解,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些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尤其对于一些阅读能力弱的学生,他们在理解文本时就会带着一种固定思维,将外界的意见当成一种参照。因此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等不同的方式来获取不同的理解,再来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进行合理的取舍。同时也要注意,要打破已有的知识束缚,并不是要抛弃所有,还是要通过细读,从文本中找到抛弃已有看法的依据,不能随意的取舍,这样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不能正确把握文本内容的。

(三)细读文本,要会选择,认真品味。

细读文本内容产生是通读、熟读,然后再精读。通读、熟读只能把握文本的大体意思,而要深入理解,必须进行精读,但是精读并不是将文本进行反复的读,而是要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进行精读,通过精读,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二、文本阅读要注意创新。

每一个学生成长于不同的环境中,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即便是同一篇文章,自己的经历不同,也会不有同的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也正是有了不同的理解,才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永久性的生机。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教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也不是一个全能者、全知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新的发现,不能将自己的观点随意的强加于学生之上,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体现出个性阅读的价值。

三、文本阅读也讲求效率。

让学生去细读文本,要注意对文本理解的效率,这就是要求学生要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内容,而且还要深入的去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阅读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意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阅读的方法应用于实际中,讲求高效阅读。

总之,让学生去细读文本,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就无事可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与监控,这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做好细读的准备,学生的细读文本活动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白英年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23)

上一篇:“什么NP”感叹句的多角度考察 下一篇:“少教多学”自读课课型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