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在口腔黏膜疾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30 06:40:12

泻黄散在口腔黏膜疾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泻黄散;口腔黏膜病;口腔溃疡;慢性唇炎;口腔扁平苔藓;灼口征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86-02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主治脾胃伏火引起的小儿口舌生疮。方中石膏辛寒治其热,栀子苦寒泻其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然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伏火积热,故又用防风开散脾中伏火,即体现了《内经》“火郁发之”治则,更与石膏、栀子同用,则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而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以振复脾胃气机,又助防风开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诸药相伍,清中有散,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正对脾胃伏火之证。笔者应用此方治疗多种口腔黏膜疾病取得明显疗效,现举案例如下。

1 复发性口腔溃疡

案例1:患者,男,37岁,2009年7月10日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每年发作3次左右,每次持续约半个月,发作时患处灼痛,流口水,影响进食。每次予清热祛火药,外用口腔溃疡散等能缓解。近半年则反复发作,每次发作长达1月左右才能愈合,而且无明显间隔期,此起彼伏,反复发作,疼痛难忍,影响进食。刻下:口疮发作,口干口苦,疼痛难忍,口角流涎,口渴喜饮,纳可,眠差多梦,大便干,小便黄,舌绛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脾胃伏热。治法:清泻脾火。药以泻黄散加减:藿香10 g,栀子10 g,石膏30 g,防风10 g,竹叶6 g,泽泻15 g,连翘10 g,生地黄10 g,车前草30 g,青黛3 g,甘草10 g。7剂,以文火煎煮30 min,两煎各取汁200 mL,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服后溃疡面基本愈合。在原方基础上去青黛、石膏,加茯苓20 g、白术12 g、枳壳9 g,继服10 剂。服后复诊,口腔溃疡愈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疡”范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心开窍于舌”,故口疮的发生与心脾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心脾蕴热,积热上熏于口舌而生疮。复发性口腔溃疡虽然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所见患者以脾胃有火者居多。脾胃伏火者,以泻黄散加减治疗可获良效。

2 慢性唇炎

案例2:患者,女,28岁,2010年5月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口唇瘙痒起水疱,破后结痂脱屑,曾于外地医院予地塞米松加金霉素眼药膏外涂,略有缓解,后又复发。刻下:上下口唇发红、肿胀、脱屑、结痂,瘙痒难耐,夜间明显,纳可,眠差多梦,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绛红,苔黄腻,脉滑数。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诊断:慢性唇炎。辨证:脾胃伏火。治法:清泻脾火、祛风止痒。药以泻黄散加减:藿香10 g,栀子10 g,石膏20 g,防风30 g,连翘10 g,茯苓15 g,泽泻15 g,紫草15 g,荆芥10 g,地肤子30 g,白蒺藜10 g,白芷12 g。7剂,以文火煎煮30 min,两煎各取汁200 mL,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 剂。服后患者口唇发红、肿胀、瘙痒明显减轻。二诊:原方去白蒺藜、石膏,加当归12 g、赤芍 15 g、牛膝10 g,连续服用半个月后口唇基本恢复正常。

按:唇炎属中医“唇风”范畴。其病因病机多由饮食不节,脾胃积热,复感风邪,以致风火相搏,循经蒸灼于上,结于口唇而发。《外科正宗》曰:“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水流,不疼难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证……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期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又似无皮,如风盛,则唇不时晌动。”详细记述了本病的主症,指出病在胃,与风火有关,治宜清脾胃湿热、疏风养血润燥。笔者以泻黄散加减清泻脾火、祛风止痒收效。

3 充血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

案例3:患者,女,54岁,2011年4月12日就诊。3个月前患者因生气而出现口腔不适,有烧灼感、刺痛,自服牛黄清火丸未见明显疗效。刻下:口腔疼痛,难以进食,伴有口干、口黏,眠差多梦,大便不爽,小便黄。局部检查:口腔两颊黏膜糜烂充血,周边散在花网状条纹,舌左边黄厚腻苔,右边呈镜面舌,脉弦滑。诊断:口腔扁平苔藓。治以泻黄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藿香10 g,栀子12 g,连翘10 g,防风30 g,生地黄20 g,茯苓30 g,泽泻20 g,柴胡6 g,龙胆6 g,车前草30 g,黄芩10 g,白鲜皮30 g,白芷12 g,牡丹皮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后糜烂充血明显减轻,后以加味逍遥散和参苓白术丸加减治疗3月基本痊愈。

按:口腔扁平苔藓属中医“口癣”、“口”范畴。该病多发于更年期前后女性,平素易急躁,肝郁化火,加之风热湿毒之邪侵袭口腔,搏结于黏膜,留恋不去,气血失和而致;或木郁克土,脾湿不运,湿热上蒸于口,致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糜烂结痂。笔者以泻黄散合龙胆泻肝汤合方清肝泻火、祛湿清热,后以加味逍遥散合参苓白术丸疏肝解郁、健脾祛湿,共奏良效。

4 灼口征

案例4:患者,女,50岁,2010年7月以“口腔麻涩感不适2月”就诊于本院口腔科门诊。2月前因与家人吵架后出现口腔不适,口干,麻涩感明显,如同食柿子之后的感觉。曾于附近西医院诊治,服用“维生素B2”、“口炎清颗粒”,效果不明显。刻下:舌麻涩、上颚烧灼样疼痛,口干、喜饮水,纳呆,两胁胀痛,眠差多梦,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灼口征。治以清肝泻火,以泻黄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石膏20 g,藿香10 g,防风30 g,栀子10 g,连翘10 g,柴胡6 g,黄芩10 g,枳实10 g,郁金15 g,延胡索15 g,甘草10 g,黄连3 g。7剂,水煎服,日1剂。服7剂药后麻木感、烧灼感明显减轻。二诊:石膏、枳实,加白芍12 g、当归12 g、川芎10 g,诸症改善。继服前方半月,至今未发作。

按:灼口征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中医称为“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与全身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故舌痛不仅仅是口腔中舌的病变,其往往牵涉到身体的各个脏腑、经络。笔者认为,其多因心脾蕴热,积热上熏于口舌,络脉灼伤,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肝郁克脾,气血不畅,舌之络脉失养,不荣则痛。临证以泻黄散合柴胡疏肝散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收稿日期:2012-09-02,编辑:蔡德英)

上一篇:扶正疏肝中药复方干预甲状腺结节临床研究 下一篇:胃炎合剂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