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活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05 11:49:12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行气活血汤;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81-02

肝硬化腹水是肝功能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目前,临床上缺少有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疗效差,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笔者临证采用自拟行气活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有关肝硬化诊断标准,同时超声检测证实有腹水,腹水程度判定参照《肝脏病学》[2]有关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臌胀[3]中肝脾血瘀型标准,证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暗黑,头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80岁;②符合西医肝硬化腹水及中医臌胀肝脾血瘀型诊断标准;③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②近期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凝血障碍者;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

1.4 一般资料

60例观察病例来自2009-2011年期间本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2~66岁,平均48.2岁;病程1~16年,平均10.3年;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隐源性肝硬化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8岁;病程1~17年,平均11.2年;乙型肝炎肝硬化21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①限制水盐摄入,进水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 mL左右,低盐饮食。②基础治疗:根据肝功能给予肝泰乐、支链氨基酸。③利尿剂:首选安体舒通片,20~40 mg/次,每日2次口服;双氢克尿噻片,25~50 mg/次,每日2次口服。④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渗出,予白蛋白注射液10 g静点,每周1~2次。共用药4周。若有合并症发生,做相应处理。

1.6 观察指标

2.5 不良反应

观察期间,中药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腹痛2例,但均呈一过性且未能证实与治疗有明确关系。对照组出现全身乏力5例,均为利尿剂导致电解质紊乱所致。2组用药前后的血、尿、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臌胀”、“水蛊”等范畴,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互见。由于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亏损,血脉瘀阻,水湿停滞,故治疗时应重在行气活血。

自拟行气活血汤以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利于脾之运化水湿;茯苓皮利水渗湿,兼以补脾助运化;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以利于气血津液运行,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枳壳疏通三焦气机,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二者合用升清降浊,转运枢机;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牛膝引血下行,互相配伍,使气行血行;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诸药合用,不仅对腹水消退效果明显,而且可改善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对促进腹水消退、减少复发有积极意义,且无西药利尿剂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

[2] 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86.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5-97.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

(收稿日期:2012-11-15,编辑:蔡德英)

上一篇:重铬酸钾法快速测定中药蛇含石全铁含量 下一篇:毓麟珠合寿胎丸治疗胎停育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