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合剂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0 07:37:24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炎合剂;耳穴贴压;王不留行

中图分类号:R25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69-02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2011年本院脾胃科建立了慢性胃炎专病,采用中药胃炎合剂配合耳穴贴压王不留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慢性胃炎患者为2011年9月-2012年7月本院脾胃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4~62岁,平均42.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8年,平均2.2年;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2例,伴胆汁反流者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18例。对照组42例,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23~62岁,平均41.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年,平均2.1年;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3例,伴胆汁反流者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Hp阳性者1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并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分为5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填写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方法检查和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未按规定用药或加用其他治疗方法,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⑤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①口服胃炎合剂。方药组成:茯苓15 g,麸炒白术10 g,建神曲12 g,蒲公英12 g,莪术10 g,枳壳12 g,甘松8 g,白及12 g,海螵蛸15 g,无花果15 g,紫苏梗12 g。肝胃不和加绿梅花10 g、佛手10 g;脾胃虚弱加党参15 g、山药15 g;脾胃湿热加薏苡仁15 g、白花蛇舌草15 g;胃阴不足加麦冬15 g、沙参15 g;胃络瘀阻加鸡血藤12 g、三七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疗程4周。②耳穴贴压。主穴:胃、脾、交感、神门。配穴:根据中医辨证及探针选穴,肝胃不和加肝、胆;脾胃虚弱加肾、皮质下;脾胃湿热加三焦、胰;胃阴不足加内分泌、贲门;胃络瘀阻加肝、小肠。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 cm见方的医用胶布中间,贴于穴位上,每日按压4~5次,以局部有热胀痛感为度,每次贴敷3 d,两耳交替,中间间隙1 d,8次为1个疗程。

1.5.2 对照组 雷贝拉唑(江苏豪森药业股份公司生产,批号120607)20 mg,每日1次,晨起空腹口服;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批号120306238)10 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疗程4周。Hp阳性者用三联疗法:雷贝拉唑10 mg、阿莫

西林(珠海联邦中山制药,批号20605004)1.0 g、克拉霉素(海南普利制药,批号120101)0.5 g,每日2次。

2组治疗期间均禁食刺激性食物,停服其他与胃病有关的药物。

1.6 观察指标

1.6.1 症状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慢性胃炎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上腹痛、饱胀、嗳气、泛酸、纳呆、口苦、恶心、嘈杂等主要症状及舌脉评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1.6.2 镜下及组织学指标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观察镜下胃黏膜充血、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显露等变化情况以及组织学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变化情况。

1.6.3 幽门螺杆菌检测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Hp情况。

1.6.4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7 疗效标准

1.7.1 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分率≥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分率≥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分率≥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分率

1.7.2 镜下及组织学疗效 临床痊愈:胃镜复查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复常或消失。显效:胃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好转达2个级度以上。有效: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活检组织病理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4)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腹泻3例、皮疹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小肠密切相关,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每与外邪、饮食失调、情志内伤、劳累等因素诱发。胃为六腑之中心,以通降为顺,胃失和降,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治疗以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为原则。中药胃炎合剂以茯苓、麸炒白术健脾益胃;枳壳、紫苏梗理气和胃止痛;白及消肿生肌、抑酸护膜;莪术化瘀消痞、健胃止痛;甘松理气止痛、醒脾健胃解郁;无花果健胃清肠、消肿解毒;海螵蛸止血制酸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健胃消痞;建神曲助消化、除痞满。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理气、和胃止痛之效。

耳穴贴压王不留行是在耳针治疗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简易方法。此法安全、无创伤、无针刺痛感,且能起到持续刺激作用,具有通经活络、调理脏腑功能。耳所包含的穴位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组织器官,通过对耳穴点的刺激可调整对应的组织器官和脏腑经络功能。神门为止痛要穴;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现代研究认为,针灸对各系统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相应的穴位对胃肠道运动、分泌功能,对胆汁、胰腺分泌及胆汁排空功能,对唾液分泌和食管运动功能均有影响,能止痛,促胃肠动力,调整胃肠功能紊乱,调整神经活动,提高免疫力,改善内脏循环[3]。

本观察结果显示,中药与耳穴贴压疗法并用,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另外,治疗组在根除Hp方面与西药三联疗法无明显差异,但西药不良反应明显,如腹泻、皮疹、恶心等,且近年来发现Hp对抗生素耐药率逐渐增加,而中医药在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07,27(1):45-50.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129.

[3] 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9-193.

(收稿日期:2012-10-10,编辑:蔡德英)

上一篇:泻黄散在口腔黏膜疾病中的应用 下一篇:通脉地仙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