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3-30 01:14:08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高校教育改革仍在火热进行中,其中涉及到的高校大学生的管理问题诸多,主要从学生自身角度、社会角度分析了几点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学生;多种问题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55-0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首当其冲成为改革浪潮的先锋军。为了适应时展,各地高校都在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学生管理工作中暴露的矛盾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事实上,近年来因为矛盾激化导致的恶性暴力事件经常见诸报端,显然人们对此早已屡见不鲜了,但是面对此种现状,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岂能视而不见?剖析其深层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高校管理的对象由80后向90后转变,整体思维状态发生新的变化。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优越加之父母的呵护,使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意识。虽然说这种思维意思在其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过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反过来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相当多的90后经常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出发点,周围人,哪怕是父母的感受和利益都必须给自己让位。所以太多学生都给人一种冷漠,难接近的印象,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 学生的功利心态严重

近几年,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大学生都会在父母、学长的规劝下从入校之初就积极参加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尤其热衷于竞聘班级干部,学生会职位。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大学期间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重用,能够为自己在校期间赢得锻炼,获得更多荣誉。这种想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生的功利心态导致其从事工作的目的性过于强烈,大家做事都为得奖学金、为入党、为找好工作。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别学生的长远发展,更直接导致班集体内的分帮分派。

3 贫困学生问题

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和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子女上学的难度增大。有资料显示,目前家庭经济困的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到30%,特别困难的约占10%左右。另据《北京青年报》和中国社会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经费主要来源情况是依靠父母供给的占76%,接下来依次为靠民间借款(占10%)、贷款(占8%),勤工助学(占6%)。个别学生因其经济困难的压力转化为心理压力。贫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并且找份理想的工作,、生中生活水平的贫富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问题都已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4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变化时期,经历的事情突然增多,面对的压力也相对集中,很多学生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反应,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有关调查显示,14―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且有一定的爆发率。几乎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都会有一两名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有资料显示,中度症状者占大学生人数的10%以上。33近年来,学生因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退学、伤害自己和他人甚至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高校中相当比例的犯罪都是由这些心理疾病犯罪案例构成的。

问题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改革又迫在眉睫。面对着这么严峻的考验,高校管理者本身都应当做以深刻反思。解决问题,缓解矛盾是首先要面对的。具体尝试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强化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虽然现今绝大多数高校已建有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专题报告,可是对于解决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在高校建立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高校应当建立一个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援助结合起来。在这些方面,可以借鉴国内部分已经进行尝试的高校,从中摸索出一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4.2 增强法律意识

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健全的高校学生管理条例。不仅要避免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还有避免制度本身的不公正与争议,做到有“良法”可依。用法律法规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从人性走向理性。强化对学生管理权运用的法律监督及司法审查,为学生提供法律救济,真正做到高校对其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3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大学生组织是大学生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除了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和引导。高校管理者还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个性发展和自我管理的空间。启发学生自觉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学生管理改革更是重中之重。文章中提到仅仅是冰山一角,诸如管理不应当对于笼统化,可以允许个体差异、特殊群体就应当特殊对待等方面都有待考证。未来,关于改革的路依旧漫长,这需要高校工作者的坚持不懈与更加倍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隽琼,王欣,李冬民.教育专项调查之助学贷款[N].北京青年报,2002-09-17.

[3]饶文靖.六位心理专家热论“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N].人民日报,2004-03-23.

[4]王敬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J].高教领导参考,2004,(8).

[5]杨雪英.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6]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7]秦树理.强化爱心培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2007,(2).

上一篇:对外汉语课教学策略探讨 下一篇:法律英语教学新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