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时间:2022-03-30 12:08:28

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参与活动的经验少,因此需要教师对数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使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

目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对于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有效性的专项研究还较少。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之后,我得出以下结论。

一、有效性体现在数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在教学中,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材料进行再次加工,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在一系列的情境创设和课题揭示等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交流活动,并把重结果转到重过程的教学中来,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例如,教学“认数10”一课时,10这个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过10的含义未必都很清楚。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10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因此,课始,我没有让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数数,而是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去找10,上课时先让他们充分交流找的结果。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不仅能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当学生对新知有了了解和准备后,教学也就有了恰当的起点。

二、有效性体现在教师对数学活动形式的精心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设计教学。”对刚刚从幼儿园大门跨入小学生行列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模糊的,生活经验是感性的和零碎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形式时,既要再现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从中提升出有用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迁移、学会认知。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真实有效。

例如,一年级学生对左右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左右方位不一定能清楚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我在教学“认左右”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左手和右手了解左右,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学生的座位、电视的位置等一些具体的情境中,让他们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然后又让三个学生站成一横排,让学生说说中间一个同学与其余两个同学的位置关系,明确在说位置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说清谁在谁的哪一边,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进一步感知左右。同时,在教学中力图为学生准备好自主探索的材料,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片再到图形、数字、字母,分别说出左右各是什么。

三 、有效性体现在要让学生真实地参与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学生要想通过这些数学实践和思维活动获得新知,需要我们教师多想办法,运用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的机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而应该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目标,操作有了方向,就能让他们真实地参与数学学习,真正地体现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学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然而,这只是浅层次的操作活动,要了解每个图形的特征与联系,还需要教师组织进一步的操作活动,引发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得到:正方体的面是平的,有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长方体的面也是平的,也有6个面,是长方形的。还有的学生发现,有的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现在的数学课堂,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追求有效的教学,就要实施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获得充分的发展,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在平时每实施一个教学行为,都问自己“有效吗”,都问一句“这样的活动有效吗”,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对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点滴思考 下一篇: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