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29 10:57:35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经费、平台建设、成果和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对淮海工学院科技创新现状、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作为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近年来,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担负的使命愈发重要。

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1985年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直接创办的一所本科院校。经过近三十年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江苏一所有实力、有水平、有特色、有地位的地方高校。学校大力实施“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两翼,努力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贡献和技术支持。

本文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经费、平台建设、成果和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对淮海工学院科技创新现状、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路径。

1 淮海工学院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从整体上说,淮海工学院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科技创新队伍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成果日益增加,成果转化速度逐年增加。但是,仍存在队伍结构、科技经费投入不合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

1.1 科技人力资源

科技人力资源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抓好科技人力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力的作用,对促进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对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以来,淮海工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从390人增加到46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160人增加带217人,还有112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院。目前全校近千名专任教师中,一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8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75人次,学校拥有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科研队伍。但是高水平领军人才比较缺乏,在省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整合相关资源,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1.2 科技创新经费情况

经费是高等学校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持和保障。高校科技创新经费主要包括经费拨入和经费支出两个方面,在经费拨入方面,主要包括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和各种收入转入的科技经费等;在经费支出方面,主要包括内部支出和转拨给外单位的经费,内部支出涵盖科研人员费、业务费、固定资产购置费和上缴税金等。近五年来,淮海工学院的科技创新经费拨入水平和支出水平逐年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虽然淮海工学院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是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相比,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是严重不足的。

1.3 平台建设情况

目前学校有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药物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淮海工学院联合技术专业中心等2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海洋与渔业局研发平台和6个市级科研平台,与兄弟高校和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20余个。但是平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还没有国家级平台,部分重要学科有的缺少重大平台支撑,有的还没有充分发挥平台的凝聚力和引领作用,平台运行机制还不够灵活。

1.4 科技创新成果质量一般

科技成果奖励政策能够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积极性,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企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它可以反映出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及应用价值。近五年,全校教师共主持和参与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00多个,全校教师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5000多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000余篇,申请专利200多项。但是缺少高水平的论文、高价值的专利及高级别的项目和奖项。

1.5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转化率低

当前,淮海工学院虽然完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应用型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中能够成功转化并投产的成果很少。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其他方面相比,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大批应用型科技成果的出现与大批成果不能转化与投产的矛盾较为突出。

2 淮海工学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

2.1 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进一步完善保障科技创新的机制,加强制度规范建设,组织好各项工作的实施。地方高校要成立校长担任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保证组织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经费落实。要结合学校学科建设规划、队伍建设规划和平台建设规划,制定相关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科技创新工作高效、优质开展,努力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2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团队领军人才

不惜重金,打破常规,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有实力的企业,以多种方式引进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学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的领军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给位子、压担子,迅速提高学科地位和贡献能力。要切实加强团队管理,优化考核机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为载体,加大对前景好、潜力大的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

2.3 加大支持,强化监督

确保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创新经费投入管理机制,注重经费的投入与产出的评估,建立完善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和科技创新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引导作用。

2.4 强化平台建设,整合学科建设资源

科研平台是集聚高层次人才、产出重大成果的重要载体,平台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已经建成包括省、市、校、三级,独立建制和非独立建制两类科研平台,体系初步形成,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改善条件、充实内涵、提升水平,发挥作用。为了加强平台建设和管理,学校配套出台了科研编制管理办法,明确在重大科研平台设置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赋予平台负责人实际的用人权,希望各个学科和平台要用好国内外、校内外两类资源,不断丰富平台类型、提升平台层次。使各级各类平台能尽快成为高水平人才的梧桐树、高级别项目的孵化器、高级别奖项的主力军。

2.5 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技术转移与政府重点工作相结合,学校每个学科都要有一个由企业、园区组成的朋友圈,一批紧密型的基地载体。实现学院-产业-平台-团队相结合,深化校企、校地人员互动交流,推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针对特定产业技术需求,积极开展各类专题性技术交易和技术对接活动。争取主办一定数量的技术转移、产学研活动。进一步拓展校企校地合作力度,积极推进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在周边县市再布局多个联合技术转移分中心,构筑中心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窗口和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谈晓翔.高校科技服务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1997(1).

[2]鹿红娟.对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3]曹丽燕.发达国家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德育建设――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下一篇: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