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3-29 05:57:06

高职院校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各类职业院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技能大赛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各职业院校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职业院校纷纷制定了激励制度,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本文对近几年来我院组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各种技能大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竞赛指导教师,实训室及其设备不能满足竞赛要求

竞赛指导教师应该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职业岗位工作经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不足;同时,实训室及其设备也不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竞赛要求。无疑,这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非常不利。

2.指导教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竞赛指导大部分老师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承担着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是一种附带工作,所以他们投入到竞赛指导、训练的时间比较少,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竞赛的培训质量。

3.学生参赛积极性不高

尽管学生都明白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学生参赛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采取自愿的原则进行的,部分同学因怕困难而不想参加;另一方面可能是有的同学担心基础差而不能获得奖项而不愿报名;因而导致很多学校赛前的组队集训不顺利,报名参赛的学生态度不端正,纪律松散,不肯付出,缺乏吃苦精神;竞赛指导教师感到困难重重。

4.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技能竞赛一般需要组队集体参加,是一个团体性的项目。要求队员之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目前,指导过职业技能竞赛的老师普遍感觉到学生缺乏团队精神,突出个人能力,相互埋怨、相互指责。最终在比赛中不能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综合成绩不理想。

5.竞赛培训与日常教学冲突。

一是时间进程方面的冲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训练,这往往会与日常教学安排不一致;同时,竞赛集训之前学生如果没有修完竞赛中必须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就势必严重影响后面的竞赛训练。二是教学内容方面的冲突。通常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职业性和实际性不强,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或者开设的这些课程内容与竞赛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有较大差距。参赛选手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流程,有的学生因不熟练,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任务。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教师团队和实训基地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职业学院首先要注重从具有行业企业一线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引进专业教师;其次对学院现任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下企业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对专业教师都推行了“双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不同,它与某一职业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殊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教师如果获取了职业资格证,指导竞赛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学校应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组建一支受学生欢迎的数量多、质量高、既懂教学又懂生产技术的专兼结合、老中青搭配的“双师型”名优教师团队。同时,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和配套实习实训设备,为竞赛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

2.建立健全参加竞赛激励机制

首先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的工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范畴。这样才能解决好竞赛指导教师正常的工作待遇问题;同时还应将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解决好竞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发展问题。目前,多数院校对比赛教师的激励是以奖代酬,一般规定:老师个人获得的荣誉、奖金等归个人所有,学生的归学生所有;另外按获奖等级再给予老师以不同级别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其结果是:指导教师在备赛的过程无论加班加点多长时间,只要学生(或本人)没有得奖,那就一切都是徒劳。众所周知,作为比赛,获奖者只有少数,那么这种激励制度就忽视了没有获奖的人的劳动付出。职业院校的竞赛激励制度应该兼顾对劳动付出的回报和队获奖者的鼓励,指导教师的备赛集训按正常教学计课酬、用奖金等对获奖者以卓越工作成绩的激励。

3.狠抓学风建设,开展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学生参赛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学风问题。职业院校要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转变学风。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他们成功就业和最终实现职业理想打好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我们学院为了抓学风还制订了“两个抓手”的活动措施。一是以狠抓考风考纪为抓手的学风建设活动,以考风促学风。从05年下半年开始,学院狠抓考风考纪。到目前为止,考试作弊的明显减少了而学习成绩大大提高。二是以团学活动为抓手的学风建设活动,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育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的课余精力从网络游戏中引导到学习和活动中来,学生上课的精力明显好于往年,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我为学生献爱心”活动,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采取分组教学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所谓分组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情况,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职业学院的竞赛培训既要是分组进行,又是实训教学,适合运用这种方法。分组教学法的精髓是合作相帮、共同提高。这种方法既能够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既合作又竞争,既学到经验又发展创新。既是分层教学又是因材施教。既重视过程又注重结论。竞赛培训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当代中国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的心理特点和实际,体现了学生在实训中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实践性。实践证明:采取分组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5.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任务导向,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是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与生产实际一致。要求竞赛指导教师以“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整合和安排教学内容”等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顺利得以实现和运用。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更好地为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服务。(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洁.技能竞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管理观察,2010(28)

[2]王绍章.论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J].成人教育,2011,(7):16-18.

[3]张胜云,蔡琛.关于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思考[J].石油教育,2010,(6):14-15.

社,2000: 446

上一篇:黑龙江垦区有效推进非税收入“网络直收”的基... 下一篇: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