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时间:2022-03-28 10:46:02

浅析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摘要:从目前中国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全国各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中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这对中国体育管理教育的正确、快速、积极发展及其专业人才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管理;就业现状;培养目标

1.前言

作为一门专业,体育管理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只有当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证明他们具备了在社会和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知识,能够发挥一个管理者应有的作用,并通过管理水平体现其超群的资质时,体育管理才具有合理性。然而,从现实的人才需求来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己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开发和赛事运作的“瓶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尤其是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管理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学校之一,体育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是较全面的。就这两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已毕业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8成以上都在高校教学岗位;北京体育大学在地利基础和资源优势上,该方向硕士研究生除了在高校岗位,还有部分在体育局等体育行政岗位; 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岗位的硕士研究生比例相当少。而其他院校学生在高校就业的比例更大。所以,现阶段该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较合理,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比较吻合,高校专业人才仍然是重要培养目标,但须完善培养目标以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取向的变化。体育管理人才的类型是多元化的,所以,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完善多元化的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体育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3.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3.1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现状

我国于1997年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专业,而体育管理研究方向是从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三级学科,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各大院校一般按照二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然而,随着体育管理学科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制定了适用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体育管理方向培养目标。

3.3完善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建议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目标的定位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可行性等特点,才能把握高层次人才素质的内涵,才能确定具有时代内容的培养目标。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恰当定位其培养目标,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随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必须完善培养目标以更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取向的变化。所以,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应以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赛事组织管理所紧缺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为导向,由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转变到重素质培养方面来,突出体育特色,使培养出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理念基础,又具有敏锐的体育市场意识。

4.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4.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未来的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必须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新趋势,并且能够突破旧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人才培养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转变到重素质培养方面来,彻底摒弃以书本知识掌握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旧观念。

4.2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了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所以,为了实现各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课程结构,使专业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科学搭配;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和实际结合;课程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选修课程内容的全面开设,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实习和实践课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3加强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科学整合课程结构外,其落脚点还应依附在师资建设上。因此,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按照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从国内外招聘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闻兰.试论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2):43-45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雪峰.体育管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M〕.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4]胡娟,谢学峰.从就业形势看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6)157-160

[5]李万虎.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2

上一篇:从《爱弥儿》谈教师观 下一篇:关于在中学地理教学开展情感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