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弥儿》谈教师观

时间:2022-05-05 07:30:47

从《爱弥儿》谈教师观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教育无小事,身为一名准教育工作者,其实在我们的脑海中对于何种教育是正确的、有益的尚未形成清晰的框架。《爱弥儿》是一本很有名的教育学著作,在许多教师教育类的选修课上都听老师提及过,是卢梭自认为“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所以,《爱弥儿》不仅仅表达了卢梭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总汇。

卢梭创作《爱弥儿》一书的直接起因是应好友德・舍农索夫人之邀,写作一篇如何教育子女的文章,在书中他以一个名叫爱弥儿的男孩的成长过程为主要线索,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这本精选本书,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婚姻,围绕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展开。这种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不自由,毋宁死”是我们在尚未熟悉卢梭时就听到的掷地有声的呐喊,卢梭的教育思想也是以人的自由为目的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在卢梭看来,“一个父亲生养了孩子,只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社会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因此,与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相应,《爱弥儿》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卢梭自然状态的假设,他通过考察发现人类在自然状态虽然是“独立而自由的”,但人的理性和道德均为得到发展。他对于人的本性持乐观的态度,但同时他也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却遭到了破坏。因此,他所主张的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反映在对于爱弥儿的教育中,为了限制爱弥儿的自爱过早地转化为有害的自尊,卢梭将15 岁以前的爱弥儿严格限制在“物”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关系之中:教爱弥儿学习如何占有“物”;学习如何认识物和学习一系列关于“物”的知识;即便对其行为的惩罚和限制也是来自“物”的必然性。爱弥儿不会和他人或社会发生真正的关系,导师严格控制爱弥儿的意志和他人的意志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碰撞:爱弥儿不会受到任何他人意志的强迫和控制,也不会养成支配他人的习惯。卢梭创造了一个“真空”的世界,将年幼的爱弥儿完全隔绝在社会之外,社会中一切的道德观念和礼节习俗都被排除在外。爱弥儿的一切动机都是出自其自然的真实的需要,而不是出自人为制造的虚荣心。只有让儿童在与“物”而不是与任何社会的关系之中,他才能始终保有原始的自然情感。

《爱弥儿》的写作思路已经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卢梭所主张的教育是依据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的。爱弥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所接受的教育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有所不同,其依据是卢梭对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能力和需要两者对比关系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之后的许多教育学家同样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教育各有侧重。例如,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将儿童的发展阶段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等等。然而,反观当下,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存在“拔苗助长”,刻意提前的倾向。他们认为,孩子要学得早才学得好,殊不知只有在合适的阶段进行合适的教育才能既学得快又学得好。

谈及卢梭的自然教育,我不禁联想,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的中国孩子?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落地时便考虑其教育问题,这是没错的。但是许多家长教育的目的是盲目的,是建立在攀比与虚荣心上的,这其实跟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有关,你家孩子这样好,我家孩子必须比你还好。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态,布置磨灭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还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但从未想过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卢梭对此提出,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各种能力以前,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个人认为,这样又太过于极端,而且要想这样也不太现实。所以,这阶段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爱弥儿》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对于我们今后如何从事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卢梭在《爱弥儿》中赋予教师以新的涵义。从培养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卢梭为爱弥儿选择的教师是一位善于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自然秩序中培养儿童天赋的导师。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儿童、青少年人心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点,教育必须要合乎科学。此外,卢梭强调教师应该品格高尚,应与军人的职业一样,不是为追求金钱而从事的职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揣摩受教者的个性特质,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其次,在教育方法方面卢梭虽然主张自然教育,但是非常重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卢梭的名言是“让他常常认为是他在做主,而实则始终是你在做主”。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一致的,即便我们现在提倡课堂改革,提倡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

读完《爱弥儿》最深刻的体会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天性,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学习,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教会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教育不能成为考试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自然,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应该回归生活,提升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应该成为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方法,而不仅仅成为应试以及人才选拔,或者是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工具。这一点是我们每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需要警醒反思的,而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的空反思,需要用在我们今后每一步的教学过程之中。

从爱弥儿看教育,从爱弥儿谈为师之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上一篇:探索班级活动文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下一篇:浅析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