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政府新闻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27 02:37:00

优化政府新闻的策略研究

摘 要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新闻媒体在我国政府与大众之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能在一定情况下引导大众舆论的走向。因此,在政府工作过程中,政府新闻的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对政府新闻原则、策略和发言人等的研究,探讨政府新闻优化路径。

关键词 知情原则 透明化建设 发言人制度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新闻媒体在塑造公共价值理念、强化人民大众价值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而我国目前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和人民大众对政府工作内容知情的述求,政府新闻作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以其特有的功能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府新闻策略的优化:

一、遵循相应原则

第一、知情原则。知情原则是指政府及其主要组成机构及时向相关媒体提供工作信息,并由媒体以新闻的方式向民众传播。新闻知情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及时准确的了解政府及其组成机构在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满足大众对政府了解的需要。这样,既能让政府的工作处于人民大众的监督之下,又能让人民大众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理解和支持政府开展的工作。

第二、解释原则。新闻解释原则是在新闻知情原则上的进一步延伸,政府新闻的不仅要满足人民大众知情的需要,还要能在表述方式上尽可能的贴近大众,使得大众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政府新闻的主要内涵和相关诉求。通过新闻解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向公众细化政府工作的目标、工作步骤以及对民众的期待。

第三、议程原则。新闻议程原则是政府对要的内容或事件信息重要性的一种排序。政府新闻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对新闻程序做积极的策划,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开展相关新闻的议程设定,使得政府能在新闻过程中处于主导、主动和关键地位。

二、加强信息透明化建设

政府的诚信最为重要的表现是政府公布的信息对于人民大众来说是可信的。政府想要民众信任政府,就必须通过相关媒体对人民大众开诚布公,待民以诚,积极塑造透明政府的形象。

林筱菁在《论危机管理的媒政策》中指出:社会公众不仅关心发生了什么危机,更关心危机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对外要加大透明度,在危机初露苗头时,要形成有效的媒体政策,稳定社会公众的阵脚。在政府新闻过程中,公共管理部门要及时向社会真实信息,以争取社会的正确理解、配合与支持。轰动全国的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云南省党政机关对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积极、主动、公开的姿态。通过这件事,政府机关向公众展示了其践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决心,并将新闻作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现阶段政府信息公开已经从突发事件的临时应对措施,逐渐变为人们公认的社会常态化制度。可以说,积极加强信息透明化的建设,既符合我国建设阳关型政府的需要,也符合人民大众知情的需要。

三、主动协同媒体

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与信息资源,对工作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但在新闻过程中,如果不能和媒体主动沟通、协同,就可能无法达到最优效果。

政府部门应该正确认识到,新闻媒体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只要给新闻媒体合适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之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就会产生影响巨大的社会力量。政府应在新闻过程中主动协同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借助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来实现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信任关系,树立和巩固自己的形象。政府部门要正确认识到,通畅的信息传播渠道、公开的接受大众的监督、是新闻中协同媒体的目的,也是赢得大众理解和支持的根本途径。

四、完善发言人制度

由于新闻发言人在整个政府新闻过程中始终处于直面媒体的位置,所以发言人制度的适合与否将直接影响政府新闻的成败。新闻发言人并非自然人,而是一个制度人,他需要发言人本人和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

一方面,新闻发言人要反应灵敏、沉着冷静、阅历丰富和极强的个人魅力,发言人要对政策有着深透而清晰的理解。在发言过程中,既能坚持原则,又能随机应变。另一方面,要在其背后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既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材料准备的队伍。要知道,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所有的相关信息,同时其他各部门要做好新闻的效果评估及信息反馈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宁.政府传播:公共管理视野中的传播课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林筱菁.论危机管理的媒政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金彦. 政府危机管理的媒体政策.浙江工商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张宁.政府传播:公共管理视野中的传播课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刘宏.中国传媒的双重角色:冲突与互补.当代传播.2000年第2期.

[6]张维平,谢颖波.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中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政府管理.2010年第8 期.

上一篇:责任伦理学对“科学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创新理念 夯实细节 咬定“服务”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