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矢状位MRI表现

时间:2022-03-27 02:03:26

摘 要 目的:探讨MRI矢状位扫描技术在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患者的mri矢状位成像资料。结果:32例患者的MRI矢状位图像表现腰椎峡部出现骨髓信号连续性中断、局部骨质结构及信号异常、椎管前后径增大、腰椎滑脱、椎间孔变形(变窄)、椎间盘变形、韧带增厚、峡部裂脊椎及上位脊椎的下关节突排列呈“<”表现等。结论:MRI矢状位扫描对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椎管前后径增大及下关节突排列呈小于号“<”表现是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重要征象。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脊椎滑脱 磁共振成像 矢状位成像

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是患者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其症状与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病变等容易混淆,临床上极少因为怀疑此病来做检查,故腰椎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及椎间盘横断位扫描,而以往文献对峡部裂的评价多限于横断位扫描[1,2],所以对此病矢状位图像上特征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否则极易导致漏诊的发生。本组收集32例经传统X线片或CT确诊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此病在矢状位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MRI征象的认识,并探讨MRI矢状位扫描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3月经传统X线或CT确诊的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5~76岁,平均42岁。21例腰腿痛,7例腰痛伴下肢麻木,4例仅有腰痛,病程0.5个月~13年,6例有腰部外伤史。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摄有腰椎正、侧位及斜位X线片或行CT检查定诊。MRI扫描采用GE公司HDx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常规进行矢状位及椎间盘横断位扫描。采用全脊柱CTL线圈,扫描参数为:矩阵320×256;FSE T1WI(TR 380ms,TE 8.5ms),FSE T2WI(TR 3000,TE 116ms);T2WI(FS)压脂序列;层厚4.0mm;层间距1.0mm。矢状位扫描范围包全双侧椎间小关节。

结 果

在32例患者中,29例双侧裂,3例单侧裂,其中L5峡部裂28例,L4峡部裂3例,1例L4及L5双椎裂。矢状位MRI表现如下:①峡部裂征象:为直接征象,共24例。MRI矢状位显示椎弓峡部缺损,表现为上下关节突之间骨髓信号连续性中断,断端不规则。②局部骨质结构及信号异常:共28例。表现为骨质增生肥大(各序列均为低信号)19例,骨质结构紊乱(局部碎骨样结构)5例,骨质水肿样改变(T1WI为低信号,T2WI/T2WI(FS)为稍高或高信号)3例。③峡部裂脊椎及上位脊椎的下关节突失去正常“叠瓦状”而呈小于号“<”形30例。④脊椎滑脱:均为前滑脱。椎体滑脱程度按Meyerding法测定,Ⅰ度滑脱25个椎体,Ⅱ度滑脱6个椎体,Ⅲ度滑脱1个椎体。⑤椎管前后径增大:见于全部32例。表现滑脱平面的椎管前后径的局限性增大。⑥椎间孔变形:见于全部32例。表现为椎间孔由正常的垂直椭圆形变为前倾的扁圆形或裂隙样不规则形。其中8例可见神经根受压肿胀增粗及周围脂肪水肿呈T1WI/T2WI低信号,T2WI(FS)高信号。⑦椎间盘变形:见于全部32例。表现为滑脱椎体下方椎间盘变性脱水,T2WI像上信号减低,并见后部分增厚并超出滑脱椎于其后下方。⑧黄韧带增厚:见于13例。

讨 论

腰椎峡部裂是指小关节间部的骨质缺损[3],通常发生在距椎弓根下2~9mm范围之内[4]。发病原因通常认为与先天发育缺陷、外伤及病理性3种因素有关[5,6]。在生理载荷下,腰椎保持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有赖于关节突关节、完整椎间盘的纤维环、周围韧带、背伸肌收缩力量和正常的脊柱力线的共同制约。腰椎峡部裂及其伴随的椎间盘、周围韧带的损伤使制约因素减弱,导致腰骶椎不稳,腰椎椎体及上关节突与其棘突、椎板、下关节突分离从而产生前滑脱。⑴本组病例中有24例在MRI矢状位图像上直接观察到腰椎峡部裂的直接征象,即上下关节突之间骨髓信号的连续性中断。此征象在T1WI像上显示清晰。余8例未见此直接征象的原因考虑有以下两点:①裂隙邻近存在严重的骨质增生硬化;②裂隙邻近骨质结构紊乱(出现碎骨片等),从而导致裂隙的观察受到影响。⑵正常腰椎关节突关节的下关节突上下排列呈“叠瓦”样改变,当峡部裂并发腰椎滑脱时,椎体及附件的移位导致同水平椎管前后径局限性扩大,峡部裂脊椎及上位脊椎的下关节突失去正常的“叠瓦”样排列而呈小于号“<”改变,此两种征象的产生由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其中椎管前后径增大见于全部32例患者,而下关节突排列形态的改变见于30例(30/32)。⑶本组32例患者均为前滑脱,这与其发病机制相吻合。MRI可清晰地显示滑脱征象,判断滑脱的程度,由于矢状位MRI为薄层连续断面图像,可避免单侧峡部裂的不对称滑脱出现漏诊现象。另外,MRI矢状位图像上可清晰地观察到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变形、椎间盘变形及韧带增厚等表现。

综上所述,矢状位MRI扫描对于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扫描过程中矢状位定位线要包全腰椎椎间小关节,以利于上述征象的显示,层厚以4.0~5.0mm为宜,观察骨质信号及椎间孔内神经脂肪的信号异常,建议常规行压脂序列扫描。由于MRI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的特点,通过对矢状位图像的观察,可直观地显示上下关节突的形态,除非合并明显的骨质形态、结构紊乱,峡部有无骨性缺损一般易于分辨;并且对椎管、椎间孔及椎间盘、韧带等结构以及神经根受压情况亦能良好显示。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腰椎常规MRI矢状位图像的全面观察,可以对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病变特征作出准确的评价。在上述征象中,椎管前后径的增大以及邻近下关节突排列呈“<”的形态改变为此病的重要征象,特别是当峡部裂直接征象未能显示时,看到此两种征象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朱廷敏,李淑芳,潘桂芬.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2):860-862.

2 周辅昔.腰椎滑脱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7):418-420.

3 朱廷敏,李淑芳,潘桂芬.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860-862.

4 Edelson JG,Nathan H.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spondyloly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J].J Bbone Joint Surg Br,1986,68:596.

5 曹来宾,主编.骨与关节X线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49.

6 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475.

上一篇:卵巢囊肿B超诊断分析189例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