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6:04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篇1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前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b)-168-01

椎间盘退变所引起的顽固性腰痛、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症是骨科较常见的疾病,非手术疗法效果欠佳,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ITLIF)技术的出现,是脊柱外科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产物,是对传统脊柱外科技术积极有益的补充。MITLIF的独特优势在于避免了大范围的肌肉软组织剥离或切断,减少了术中出血、术后疼痛和住院时间以及医原性腰痛的发生,经临床观察获得良好的效果。我科2007年10月~2009年6月应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腰间盘突出、腰椎滑脱及椎体间的假关节形成30例,近期效果满意,因该手术技术新,具有较先进的护理特点,故总结几点康复指导,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男性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5岁。

1.2方法

对所有应用该技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2结果

经临床观察及出院随访2~3个月,30例患者康复效果良好,临床成功率为89%,平均住院天数为3~5 d,3个月后患者可完全从事术前工作,VAS背部疼痛评分评定由术前7.2分减为2.1分,ODI由术前的46下降至14,末次回访获得100%的融合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经X线复查,内固定无松脱,椎间隙高度正常。

3 讨论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及术前评估讲解椎间融合器的先进性,让患者了解它是一种治疗下腰椎疾病的全新理念;讲解MITLIF的方法、目的及优点,解除忧虑,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有无高血压及血糖是否在正常范围内,避免感冒,少吸烟,术前一晚可以适当应用镇静剂以保证充足睡眠。

3.1.2 练习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两臂上举、前屈置于头部两侧,头下垫一软枕,胸部及耻骨联合处各垫一海绵垫。术前3 d开始训练,每天3~4次,每次30 min,并做一些辅助训练,如直腿抬高、股四头肌训练及床上大小便的练习。

3.2 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本组均为全麻手术,患者未完全清醒时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并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平卧4~6 h后,如血压及呼吸平稳即可翻身。翻身时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采取轴线45°防止脊柱扭转,可采取左45°平卧右45°的方法,每2小时翻身一次,由2人一起操作,并观察双下肢感觉及运动有无异常,排尿是否异常。

3.2.2 康复指导此期间的康复指导很重要,正确指导患者掌握要领。应该在患者不感到疼痛的范围内逐渐增加次数和角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加强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锻炼,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与手术有密切关系,可分为一、三、五、七法,①第1~3天:患者原发病为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等,术中进行神经根减压,术后早期行直腿抬高锻炼,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第1天可进行此锻炼,初次由30°开始,逐渐加大抬腿幅度,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2次,每次30 min。②第3~5天:术后第3天鼓励患者主动行直腿抬高锻炼,因患者已掌握其要领,增加康复的信心,每天做20次,分两组进行,每组10次。应注意敷料情况,有脱落及时更换。③第7~14天:开始腰背肌的锻炼,提高腰背肌的力量,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开始用五点式,即两足跟、两肘、后枕支撑床抬起身体;2周后改为飞燕式,即俯卧位,头、双上肢、双下肢同时抬起。每天2~3次,每次30 min,逐步增加次数,逐渐过渡到日常生活中,即使痊愈出院,也应坚持半年以上。

综上所述,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腰间盘突出逐渐成为脊柱外科的发展趋势,其技术优势逐渐得到认可与应用,应不断提高护理技术,完善护理理念,措施得当,使患者缓解疼痛,获得满意的复位。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09.

[2]吕国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盘融合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5):324-326.

[3]周玲珍.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3):3500-3501.

[4]Whitesides TE. Letter to the editor: the effect of an interspinous implant on intervertebral disc pressures [J]. Spine,2003,28:1906-1907.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篇2

关键词:微创;腰椎管狭窄症;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保守治疗是该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但若病情特别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是传统的后路开放手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而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也会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所以患者的接受度较低。随着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微创手术治疗开始广泛应用。为了确保手术疗效,我院随机选取了52例患者对其围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了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随机选取52例进行研究。入选者均符合如下纳入标准:①均为L1~2节段患者,且经腰椎X线片、CT或者MRI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确诊,存在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②间歇性跛行明显;③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④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组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分布期间为46~78岁,平均为(61.39±8.54)岁;其中43例为单节段,9例为双节段。

1.2手术方法 以Hadjipavlou AG制定的椎管狭窄治疗原则为标准,所有患者均采用Quadrant方式建立微创通道,减压后行椎间融合和钉棒系统固定,在创口留置引流,术后1~2 d拔出。术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根据患者神经根本压迫和牵拉的实际情况,适量使用脱水剂和激素。

1.3观察指标 参照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优、良、中、差4种,统计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评价护理前后患者腰腿部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护理前后的VAS和ODI评分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 本组所有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其中38例为优,9例为良,3例为中,剩余2例为差,优良率为90.38%。

2.2护理前后VAS和ODI评分变化 护理后,腰腿部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和护理前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2.3并发症发生情况 9例存在下肢疼痛,经对症处理后恢复。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切口均为一期愈合,优良率为90.38%;护理后,腰腿部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共发生11例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表示腰椎管狭窄症经微创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由于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程较长,症状比较严重,而且病情极易反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再加上患者的年龄较大,经过多次保守治疗无效,所以缺乏治疗的信心,对手术持怀疑态度。针对上述情况,开展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护士需要掌握患者的基本心理特点,配合主管医生,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讲解成功病例,还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疾病宣教。同时,将微创治疗的特点和优势告知患者,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其配合度,增强治疗信心。②训练:患者需要在手术中长时间保持俯卧,为了帮助患者适应手术,提高术后的舒适度,可在手术前2 d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训练,放松身体,可在下腹部放置软枕,将背部垫高。③卧床排便训练,于术前3 d进行床上排便训练,预防卧床对排便的影响。④由于大部分患者的年龄较大,各项生理机能有所减退,免疫力较低,长期卧床很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所以需要指导患者开展扩胸、咳嗽和深呼吸运动,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3.2手术中护理 护士需要配合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避免腹部和腹部受压,减少术中出血量,充分暴露,为手术提供方便。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额部、下颌和双肋等受压部位。

3.3手术后护理 行常规护理,去枕平卧6 h,避免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同时进行如下护理:①创口护理:引流期间需对创口渗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确保敷料干燥,保持引流管畅通,详细记录引流量和引流性状,发现异常应马上通知医生。②早期观察下肢感觉,记录肌力变化,并比较。③功能训练:术后24 h即可指导患者开展上肢锻炼、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引流拔除后,进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3次/d,1~2 min/次。抬高时要达到最大幅度,预防神经根粘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症的发生。术后1 w,指导患者采用三点支撑法和飞燕式等锻炼腰背肌,增强肌力,加强脊柱的稳定性。术后2~4 w,可结合患者的年龄等因素,配戴腰围下床活动,循序渐进。④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坚持腰背肌锻炼,前3个月应配戴腰围保护,6个月不能负重,稍作弯腰或扭腰动作,定期复查。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微创治疗后,采取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尽快进行功能锻炼,可以快速恢复,促进预后,提高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纪慧茹,张倩,刘春梅,等.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伴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1099-1101.

[2]蒋耀颖,伍敏琦,董婉华,等.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硬膜外腔导管松解联合神经根孔外韧带剥离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7004):480-481.

[3]王伟,古恩鹏.腰椎管狭窄症微创治疗手术方式及入路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03):464-465.

[4]何丽英,刘恩君.焦虑自评量表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33-1935.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篇3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微创技术;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脊柱创伤,在所有脊柱骨折中占比高达50% [1]。此类损伤过去常采取腰椎后路切口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然而这一术式具有出血多、损伤大等不足[2]。我院在为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时,采取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19-63岁,平均(37.5±2.6)岁;患者均无神经损伤且为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均于伤后7d接受治疗。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观察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损伤情况等基本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后路切口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后全麻处理,取俯卧位后利用C型臂X光机的透视作用对伤椎临近处上下椎椎弓根体的体表投影加以标记,将穿刺针插入体表投影位置,利用C型臂透视作用定位,成功穿刺后将内芯取出并将导针插入,于导针处作2-3cm长的切口,利用空心丝锥自导针处钻孔后将空心椎弓根钉植入,经透视检查正确后以相同方法将其余3枚椎弓根钉植入,经透视核对位置,对手术床的腰桥加以调整,对伤椎行复位,效果满意后自肌间隙分离至椎弓根螺钉尾,取适当长度的纵向连接杆经肌间隙安置于两侧的椎弓根螺丝钉尾槽中,加压锁定。若伤椎复位状况不良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轴向撑开复位,再次透视下发现骨折良好复位后在上下两端进行横向连接杆安置。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对其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主要包括伤椎前缘高度比、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利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组内对比采用t检验,当P<0.05时二者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对照组切口长度(148.3±6.7)mm,术中出血量(347.8±20.3)mL,手术用时(109.4±6.7)min,住院时间(14.9±3.2)d;观察组切口长度(18.6±3.5)mm,术中出血量(62.7±15.6)mL,手术用时(66.5±5.9)min,住院时间(5.8±2.4)d;观察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显著增大(P<0.05),且两组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对比(X±s)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目的是促使脱位或骨折处实现解剖复位,临床研究证实以椎弓根钉贯穿前中后三柱实现牢固固定具有显著疗效[3],其中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是临床常用术式,对三柱的固定效果理想。传统腰椎后路切口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目前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应用较多,然而这一开放性手术是自椎旁肌棘突上进行剥离,对椎板及上关节突、横突根部加以暴露,通过骨性标志对开口位置加以确定后将椎弓根螺钉打入,容易牵连、损伤脊神经后支的主干以及外侧支,易造成术中过多出血,容易引发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

在近年来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下,骨科手术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微创手术是在最大限度降低给正常组织造成的创伤基础上实现最理想治疗效果。我院在为胸腰椎骨折患者展开治疗时,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经分析可知观察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显著增大。这一结果揭示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可有效降低骨膜下骶棘肌剥离时的出血量,能够促使手术创伤降到最小,且可实现理想的骨折固定、复位,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有显著疗效。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1)切口小:在手术过程中只用作4个长为2cm左右的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手术操作给周围组织软组织造成的损伤。(2)复位理想:利用椎弓根钉棒轴向撑开复位及复位法,可实现骨折处的解剖复位,促使骨折部位在愈合之后达到原有正常高度,可有效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3)固定牢固:这一术式利用微创技术实现了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固定,可实现对骨折、脱位部位的牢固固定,患者早期即可配套带腰背过伸支具下床展开适量活动,可防止患者在长期卧床下发生的并发症。同时,这一术式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局限,如对于胸腰椎骨折脱位型、伴随神经损伤、严重爆裂性骨折及安全带损伤型等复位较为困难的患者,需采取椎板切除减压治疗,此时不宜采用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展开治疗。

综上所述,微创小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创伤小且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童玲,杨巧燕. 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医正骨,2013,25(8):72-73.

[2] 刘颗星,张耀强,邓颂波,等.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7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4):4907-4908.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篇4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疗效

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等,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肢体或双下肢疼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多发生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1]。我科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微创介入治疗――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又名突出髓核热凝消融术(Thermonucleolysis)[2],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5~70岁。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精神病史并且意识清楚,能正确描述心理和生理感受。

1.2 治疗方法 在CT引导下,用0.7 mm的微电极穿刺到突出的部位,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分别消融、溶解,使突出的椎间盘迅速消除,彻底的解除对脊髓神经或神经根的压迫,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病情、心理承受能力告知病情及手术方法和过程,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和消除患者对该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强信心,争取患者配合。协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术前协助沐浴。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术后是患者心理反应比较集中、比较强烈的阶段。由于术后因卧床休息而引起舒适感的改变及并发症的发生均会给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应加强护患沟通,满足患者被尊重的需要,如面带微笑、触摸、目光接触等。给与有效的心理安慰与支持,安排专人陪护,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少患者心理上的负性刺激。关心、体贴患者,询问患者术后感受,如疼痛、乏困,并表示理解,主动关心患者,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经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其述说,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向病员详细讲解疾病的康复过程,协助满足其生活需要,给予患者安全感,缓解焦虑情绪,嘱其保持平和的心态,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2.2.2 生理护理 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术后,术后要求平卧6~8 h,进行循序渐进的腰背功能锻炼。

2.2.3 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警惕损伤性出血,同时评估腰部情况,评估腰部疼痛的性质、范围、部位、持续时间,如发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应立即处理,测试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有无神经损伤,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正确的坐、立、行、卧和劳动的姿势,以减少急、慢性损伤发生的机会,卧硬板床,采取保护措施,讲解起床后佩戴腰围至术后3个月的原因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帮助患者制定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自觉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及家属检查督促。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生活可完全自理,但不可剧烈运动及负重,2个月内禁止弯腰、举重物,避免劳累。建立医患联系卡,行随访调查,可依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更改或调整锻炼计划。

3 结果

术后15 d、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38例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随访结果:3例效果不明显,35例治疗效果良好,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患者的疼痛症状随时间延长逐渐稳定,均逐渐恢复正常工作和运动。

总结发现 典型神经根性效果最佳,越年轻效果越好。合并脊髓性效果欠佳,腰椎伴钙化、椎管狭窄和退行性病变的疗效不好。

4 讨论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目前很多,大致有保守、微创以及手术等多种方法。微创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安全以及费用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医生的重视和接受,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将射频电流直接作用于突出部位,消融部分髓核组织,而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神经根、动脉、脊髓等的减压目的,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在微创手术后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特别是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健康教育将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通过术后制定正确有效的康复锻炼计划并指导督促患者认真执行是术后护理的重点,而向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是术后必不可少的。通过切实有效的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羽东,吴家辅.实用骨伤科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6(1):389.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篇5

【关键词】护理体会; 椎间孔镜; 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9-02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疼痛科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4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针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 2012年 1月 -2012年 12月来笔者所在科室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48例患者,男 28例,女 20例,年龄 19~66岁,平均 (47.6±5.5)岁,病程 6个月~7年,平均 (2.9±1.2)年,患者均有较为严重的腰痛症状,失眠症状,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2 护理方法与体会

2.1 心理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多交谈手术的必要性。[1]术前大部分患者均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尤其在局麻清醒状态下对术中出血及疼痛恐惧。

2.2 术前护理

2.2.1 疼痛护理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有腰部疼痛症状,在手术开始前与患者进行交谈、聊天,降低其心理负担,转移其注意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患者的行为表情变化加以观察,将患者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表对其打分,让患者对照疼痛程度按十分制进行自评,重度疼痛程度 10~7级,中度疼痛程度6~4级,轻度疼痛程度 3~1级,没有疼痛 0级[3]。患者术前进行疼痛评分分,在术后进行一次疼痛评分,若仍然是中重度疼痛,可通过按摩、热敷法降低其疼痛感,并辅以药物镇痛 [2-3]。

2.2.2 术前准备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使患者熟练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如双手举高动作,俯卧动作,少次长时锻炼,有利于术后腰背肌锻炼的顺利开展和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继续。向患者讲解这些训练的必要性,使患者能主动按要求进行练习。在手术前几小时内禁止饮食、饮水,并准备消炎药及止痛药,为手术顺利进行做好准备[4-5]。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向病房护士交接班时应告知后者注意观察尿色。因术中使用亚甲蓝作为显像剂,虽然部分亚甲蓝在手术过程中被冲洗液冲洗出来,但仍有可能部分亚甲蓝经肾脏代谢排除,因此尿液颜色有可能呈蓝绿色,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尿液颜色多于术后6 ~ 12h 恢复正常,无须特殊处理[6]。交接班时还应告知病房护士注意观察腰部及患肢疼痛变化情况,患肢肌力、感觉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头痛等。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其具有微创、疗效好、出血少、可视清晰、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仍无法有效降低疼痛时,可通过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手术进行治疗。经过手术后,患者疼痛感明显改善,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该术士与其他相比,并发症相对较少,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术后的病情观察和功能锻炼护理,有效改善患者因手术造成的心理负担和手术身体创伤,结合规范的护理手法和康复指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恢复速度,减轻患者疼痛感。因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梅香,王传升,马振武 .心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3(3):194-196.

[2]叶秀琳,邱岸花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护理 [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5):71-72

[3]王志华 .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的护理 [J].职业与健康,2003,19(7):159-160.

[4]郑治海,于常娟 .热补针灸并牵引、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J].中国医学创新,2009,6(5):48-49.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篇6

关键词 空心椎弓根螺钉 微创技术 经皮穿刺 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 C形臂

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腰椎失稳症及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是近年来脊柱固定方法的一种先进的手术方式。由于其风险系数相对较大,关键环节要求技术精确。对术者要求较高,致其未能广泛开展。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经过随访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2岁。车祸伤16例,建筑坠落伤8例,其他伤6例。骨折节段T11~L3,其中T11 2例,T12 9例,L1 8例,L2 6例,L3 3例、同时有T12、L1 2例。外伤至手术时间2小时~2周,平均3天。

手术方法: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俯卧位,术野常规消毒,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经皮穿刺伤椎上下各一椎体双侧椎弓根入路。导针经皮穿刺于椎弓根影的外上缘确定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深度。导针深度达椎体前1/2处。沿导针旋入工作套管于椎体后缘前方约1cm处,空心钻沿导针扩孔达椎体前约2/3处。钻入空心椎弓根螺钉,4枚螺钉置好后,在棘突同侧切口下沿椎板后缘建立椎旁肌下隧道,安置2根纵行螺杆(已连接选择好角度螺帽),以保证椎体高度恢复,连接横杆。冲洗伤口后缝合皮肤。术后患者卧床休息1天之后可让患者腰围护腰下床活动。

结 果

经术中C形臂X线机下透视,术后与术前X线片及部分CT片对比,以及1个月~3年的随访,该手术临床效果满意。骨折复位满意,后突角由术前25°降至5.8°。椎体前缘生理高度平均由52%恢复至90%。

讨 论

神经功能的恢复与骨折的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尤其是脊髓,圆椎,神经根的彻底减压有显著的相关性。该手术有效恢复了脊柱的生理前突及生理高度,起到了恢复椎管矢状径及神经根管容积的作用。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是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首先对患者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扫描进行确诊。其适用范围包括腰椎滑脱症神经症状轻或CT示椎管无明显变窄者。对神经症状重者则列为禁忌,以常规手术彻底解除神经压迫为宜。

它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术中切口小,美观,创伤出血少,且无需广泛切开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从而避免了肌肉软组织剥离过多所导致的迟发性脊柱不稳。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等优点。对腰椎滑脱症,腰椎失稳症及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和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对术者要求该手术入路的解剖熟悉、操作熟练。

操作技术:首先是患者正确的,要求患者伤椎的平衡俯卧位并使透视所见正位两侧椎弓根与棘突对称,大小相等,上下终板平行,侧位的椎体垂直不偏斜。手术中穿刺点:一般侧位片针尖进入椎弓根1/2时,正位片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中央;侧位片针尖到椎体后壁2mm处,正位片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内侧缘,这是保证穿刺针不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的重要影像学依据。空心椎弓根螺钉尖理想位置在椎体中前3/4~1/2处,由后上向前下倾斜。

近年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的同时,微创手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而对广大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医务工作者对胸腰椎后路术式的深入研究以及手术操作技巧的不断提高,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被结合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和内窥镜技术,从而开始被更多地应用于腰椎滑脱,脊柱骨折,腰椎失稳症,脊柱肿瘤的外科诊断和治疗,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基本技术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见华,胡丰根,周文忠,等.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椎压缩骨折25例[J].浙江医学,2009,31(2):189-190.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篇7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 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成为骨伤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共收治42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27~63岁,平均45.3岁。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I检查,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并经手术证实。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冷光源、监视器、摄像系统、内镜头、光纤及双极电凝仪器性能,并根据仪器特点作相关灭菌处理。备16 G 150 mm静脉留置针。

1.2.2 特殊器械:椎间盘镜器械一套,包括定位导针、扩张管、通道管、自由臂、枪状咬骨钳、髓核钳、骨刀、微型剪刀、解剖器;神经根拉钩、球形探头、神经剥离子、拉钩型吸引头、刮匙等。

1.2.3 麻醉与: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将患者置于拱形轨脊柱手术支架上,可使腰部平直、椎间隙增宽,以利于手术视野的暴露和定位)。同时护士准备椎间镜物品,连接、检查、调节好内窥镜手术系统。

1.2.4 手术配合:主要是洗手护士配合。常规消毒皮肤贴手术薄膜,在C臂透镜下,以L4~5椎间隙为准做中线切口,长约2.5 cm[2]。用5级扩张器依次插入至椎板,建立工作通道管,使自由臂与通道管连接到手术床轨道上。然后(借助于自由臂固定通道管)将内镜套入,深达椎板,剥离组织暴露右侧L4~5椎间隙。用椎板咬骨钳咬开椎板入黄韧带,可见脂肪及硬脊膜。扩大右侧窗,拨开硬脊膜,用髓核钳将突出的椎间组织钳出,并用神经剥离子上下探察椎管及神经根孔,畅通无阻后,盐水冲洗。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无硬脊膜及神经跟损伤后,退出椎间盘镜,拔出通道管,放胶片引流,4号线缝合皮肤。

1.2.5 巡回护士配合:密切观察病情,由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血氧饱和度并注意出血情况。询问患者感觉反应(靠近神经根时感觉),多关心患者,保障患者舒适(脚、胸、腰部必要时放置软垫)。

检查术中所需设备摆好到位,并调试设备功能到正常状态,准备好器械及麻醉物品。按术者要求摆放患者呈俯卧位,垫腰桥架摇低床头和床尾,使床略呈弧形,并瞩患者双上肢伸展于托手架,以利于手术操作。连接各种仪器导线、电凝器、冷光机、视转换器及吸引器,最后打开仪器开关。术后过床和护送时,妥善保护伤口,身体贴近手术床边缘,将患者从手术床经转,并注意患者的保暖。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根性疼痛很快消失。术后随访8~45个月,平均24个月,42例患者中优25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良11例(下肢仍有麻木区),6例临床症状较术前减轻,优良率为85.71%。10例术后神经支配区有不适感,主要出现感觉异常,如酸胀麻木,但直腿抬高(-),经治疗得以改善。2例出现腰部不适,考虑为合并侧椎管狭窄,术中减压时上关节突切除过多所致,经腰背肌锻炼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椎间盘炎,经保守治疗好转。

3 讨论

腰椎间盘是人体组织中最易发生退行性变的部位,腰椎间盘突出后破坏了原来脊柱及椎间力的平衡,造成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腰椎间盘手术的成功和预防术后复发,有赖于优质的护理配合[3]。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治疗的成功与否和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在护理方面,术中的护理与配合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应适当、适时地改变护理模式,突出患者的健康需求,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护理内容[4]。

腰椎间盘镜手术由于其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引流量少,因此手术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手术后的不适症状的产生亦相应减少。随着微创手术在骨科的发展,后路镜椎间盘镜手术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术式之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2天可抬高下肢30°~70°,戴腰围可下床活动,5~7 d痊愈出院。手术护士做好配合工作,作到配合熟练,才能保证手术成功,则更有利于病患的痊愈。

参 考 文 献

[1] 刘健,高伟,武玉玲,等.骨科手术后创口内负压引流管的护理.中医正骨,2004,16(2):62.

[2] 李淑霞.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护理.中医正骨,2005,17(8):78.

[3] 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6.

[4] 董婉华.腰椎椎弓钉固定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15-16.

腰椎微创手术后护理篇8

[关键词]显微镜;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脊柱外科主要有两类技术:一是经皮穿刺术;二是内窥镜辅助技术。辅助显微镜微创腰间盘切除术,是指采用非传统手术方法,借助一定的特殊手术器械或手段进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辅助显微镜微创膜间盘切除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全身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微创化将成为脊柱外科发展的主要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实验组共随机抽取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其中辅助显微镜微创腰间盘切除术组男24例,女4例,年龄24~67岁,平均44.8~岁;病史3个月至9.5年,平均25个月。传统手术组男25例,女3例,年龄20~70岁,平均40.9岁,病史3个月~lO年,平均21个月。2组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发病程度、疼痛性质等均无明显差异。

1.2 手术设备辅助显微镜微创腰间盘切除术组:①MED椎间盘镜手术系统(美国Softamor Danek公司产品),头戴式放大镜、放大倍数2~3倍;②c形臂x线机;③双极电凝器(美国Valleglab公司产品);④2 cm宽直角椎板拉钩,2个自制细金属丝钩状皮肤拉钩;⑤其他显微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Addison镊子等。传统手术组:选用常规骨科手术器械,普通手术切口。

1.3 手术方法2组手术基本相同,仅在手术器械上有所不同。辅助显微镜微创腰间盘切除术组:嘱患者取俯卧位于可透过x线的脊柱手术床上,腹部悬空,调整,使腰部呈弓形屈曲,利于手术中暴露椎板间隙。在术前定位的手术间隙脊柱中线旁O.5cnl处垂直穿人导针直达椎间隙的上椎板下缘,c型臂x线透视确定位置后,以导针为中心,纵形切开皮肤l.5cm,用4个扩张器逐渐扩张软组织,使手术通道管沿最大直径到达脊柱间隙。建立手术通道,自由臂固定,连接内窥镜及冷光源,调整焦距,使术野清晰显示于电视显示屏。清除椎板表面软组织,刮匙剥离椎板下方黄韧带,枪钳小心咬除黄韧带进入椎管。探查神经根并确认显露突出核心处,专用鞘刀纵形切开纤维环,骨髓核钳逐次取出髓核,还纳神经根。压迫解除后,冲洗术野,用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皮内缝合切口。如合并有侧隐窝区或椎问孔区狭窄,可适当外移手术通道,用枪钳或磨钻做侧隐窝或椎间孔骨性松解。冲洗伤口,拔除手术通道,留置引流管1根,切口缝合1~2针。术后平卧6h,第3天可带腰围行走。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激素、脱水治疗3d,1周后行腰背肌功能及下肢抬高锻炼。传统手术组除器械不同外,其余同。

2 结果

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出血总量、术后疼痛率等比较见表1。

3 讨论

辅助显微镜微创腰问盘切除术是高新技术显微内窥镜的微创手术,自1996年国外开始陆续报道,1999年后国内逐步开展此项技术。器械设计合理,可通过显示器摘取髓核,并使神经根管得到骨性松解,具有术中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辅助显微镜微创腰间盘切除术系统的完善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征相应增宽,通过在术中适当调整手术通道管的位置,可进一步完成侧隐窝松解,达到松解腰椎管狭窄的目的,但对于较广泛的多节段椎管狭窄则不宜做微创腰间盘切除术,对合并椎弓根不连、椎体滑脱者则列为手术禁忌证。辅助显微镜微创腰间盘切除术与以往的经皮椎间盘镜及传统开放椎间盘摘除术有本质的不同,它将传统的开放椎间盘摘除技术与内窥镜技术有机结合,是传统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微创化和内镜化,具有手术切口小,剥离组织范围少,出血少,对脊柱正常结构影响轻微,疗效肯定等优点,是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又一大进展。与传统椎间盘摘除术相比,由于先进的摄录系统将操作术野放大64倍,术中先进的内窥镜影像监视系统及其冷光源系统能伸入到手术部位附近,将手术野清晰地显示于监视器上,手术者可观看荧屏进行手术,配合专用手术器械,使术者能够比直视条件下更准确地辨认和保护术野内的神经根、硬脊膜囊和椎管内的血管丛,同时清晰的术野又能保证更精确地完成椎板开窗、神经根通道扩大、神经根周围黏连的分离和病变髓核的摘除,使硬膜囊及神经根获得充分减压,将手术创伤减至最小,并可彻底止血,有助于手术的成功。

上一篇: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 下一篇:企业信用建设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