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背景下大学生的阅读困境

时间:2022-03-27 04:51:30

网络文学背景下大学生的阅读困境

【摘 要】互联网媒体平台是当前青年作家和读者进行创作与阅读的主要载体,它们二者之间形成被消费与消费的共生关系。当传统的纸面写作遭遇网络文学产业带来的效益和消费者损失时,后者甚至还创造了新型阅读消费模式的结构式更新升级。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的转移将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关键词】网络文学 图书消费 阅读困境

随着电子媒介的日益发达与普及,传统的阅读模式和购书手段都已更新升级。作为图书消费的大户,大学生群体在推动这场“革命”的行进大军中,扮演着二重互补的角色。当捧书夜读的习惯被网页的虚拟环境所取代时,读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样的趋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对时空关系的认识,它带来的是“人的关系”的改变。网络不可触摸式的虚拟特点将真实地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引发我们对个体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多维思考,它以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正在推动着“他”与“他们”向彼此的相互靠近,网络文学的阅读潮流正在徐徐上演。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壮大

网络文学从本质意义上与传统文学并无质的区别,仅就创作者的工作载体和写作方式的区别而言,便有人大胆预言二者势必较量出高下并以后浪推前浪的轨迹演进。然而十几载春秋之后,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依然关系复杂,并未形成“有你无我”的竞争后果,只是在概念上仍被读者习惯性地区别对待。

网络文学的横空出世借助了计算机及网络媒介的普及化趋势,培养了一代网络读者的生成和壮大。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却没有形成独特的文体和个性的风格。从李寻欢到安妮宝贝,读者从他们的早期文本当中发现你和我、他和她、世界和自我之间距离的消失,表现出“我”与生命相互和解的人性对话。然而读者期待的具有深度和高度的作品却没有出现。相反,网络的呈现方式达到了人人皆可成为作家的梦想。由于创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尽管作品数量一时间达到壮观的程度,相形之下与专业化写作的高质量相比显得肤浅、轻松,只能作为一般性的趣味读物,成就了几位畅销书作家。但是市场反馈这类作品的通病即缺乏关照生命、关怀人性的终极力量,始终摆脱不掉的是取悦网络读者的流行性和快餐化。因此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认为,网络作家的出现并未真正构成对传统写作者的威胁。相反,他们的“着陆”――得到出版商的肯定以及纸质作品的问世,却不自觉间成为传统文学的新鲜血液,也才得以有机会拓展自己的文化空间。所以,当网络文学无法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形态”时,想要撼动传统文学的坚实基础,显然还为时尚早。

在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冲击力愈来愈势不可挡,图书市场的销售模式也一再随之变革。往日里门庭若市的私人书屋早已消失在喧哗和浮躁中,被财力更强的连锁式书城及网上书城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产业链一举取代,寻找曾经的方寸天地或席地而坐或随意拣选的购书体验,已变得近乎奢侈。

大学生的选择和迷茫

在校大学生恰恰是国民图书消费市场当中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是促使阅读模式更新换代的中坚力量,也是消费群体当中的固定组成部分。作橄肮哂凇岸镣肌钡囊淮,他们恰逢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年代,在其成长过程中,文化教育类的支出越来越显得理性和重要,直至他们成为社会阶层中最活跃、最具进化思想的个性群体时,传统的阅读方式在网络文学的大举进攻下,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这种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年轻的阅读者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呢?

首先,经典阅读与畅销书籍的消费选择便涉及经典价值被忽视甚至被消解的可能。在校园里,阅读纯文学文本行为显得很另类。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引领新文学概念发展和壮大的现代文学,被大多数学生视为“古董”级读物。由于社会背景的特殊性,现代新文学建立在具有先觉意识的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范畴中,当西方文明大肆输入中国土壤时,创造者的话语权力和思想张力就与传统作品显得大为不同,前者更加具有开阔性和宽容度,相形之下,后者则是内倾型更强些。

阅读这类作品现在是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功课,在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的今天,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已经不再以承载时代使命的社会功能,相反却是以休闲、消遣为作品第一要旨。宽松而混乱的创作准入制度令市面上的图书纷乱且低质,除了夸张、色彩鲜艳的封面吸引眼球之外,内质却是毫无节制地模仿、复制,令人读后不禁感慨如今创作者的想象力之匮乏和低下。

其次,纯文学文本与实用类图书在吸引读者的消费选择时,前者也不具备现实竞争力,似乎只有一针见血地给出人生的成功秘籍,才能令一般读者愿意以相应的市场成本,换取未知的财富回报。

知识资本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凭借知识能量的巨大爆发力,许多文人学者、甚至官员进入资本市场,摇身一变成为商海精英。而后将其知识资本转化财富成就的成功案例进行总结,衍生出顷刻间便吸引大众眼球的神话创业模式。放眼书城的最显眼位置,此类作品已然紧跟青春文学的脚步,成为最具消费号召力的效应和品牌。对于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年轻人而言,这类文字更能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于是,在面对有限的精神产品支出分配时,质量孰优孰劣已不是拣选的唯一标准。

近几年来最受大众追捧的励志类图书不外乎以马云、冯仑等人为代表的成功案例,他们都在一条不可复制的探索之路上实现着自我价值,以个人的奋斗结果为唯一追求。作为普通职员,青年读者便在书架前产生了犹豫:到底是更具人文精神价值的经典文本更能直抵灵魂、启示人性,还是具有指导人生平步青云式的提升更加能够令生命添彩?至少一部分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和消费支出方面,更加倾向于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化的利益回报,这是人的趋利本性。出版方也恰恰是抓住了市场的风向和读者的心理需求,才能在市场份额中得到超额的回报。

最后,功利主义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角度都令青年读者在面临图书消费的选择时,放弃了看似“无用”的文学经典类书籍。作为图书市场消费大军和主力的20岁至30岁年龄段的读者,却与经典作品之间刻意地保持一种文化与心理上的距离,不是青年读者不能识别文化消费格局当中的迷局,而是在一切价值体系都以财富的数值作为筹码来衡量其高下时,普通读者也不得不面对灵魂与金钱的比较,到底将阅读带向哪一层空间,不仅仅是由阅读本身决定的。

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作调查过程中,数据结果都不约而同地指向纯文学经典文本的失落与冷遇,常常有懵懂的学生发出这样的困惑:学过了鲁迅、老舍的作品,又能带给我什么呢?实用主义、功利化追求,甚至是迫不及待一夜成名,已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学习目的和原则,他们并非无视经典作品的文化质感,也非迟钝到不理解文化的厚重需要经年累月的消化和内省,但却无法给予经典文本一个安谧的阅读空间,这才致使巴金等这类作家在速食主义阅读心态下的读者面前显得分量不足,甚至不足以使他们翻阅一次。

理性面对,合理选择

如何理性地看待网络文学对书面文学生存空间的挤压,作为阅读主体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如何阅读等问题已经摆在教育者的面前,并且必须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对此,以下建议可以作为参考。

首先,面对网络文学的大行其道,无论是教育者或是普通读者,都不必带有偏见性的认识。诚然,网络出版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入行门槛低、管理不规范、注重营销结果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网络文学的出版过程中聚集了大量题材雷同、情节拖沓、格调低下的滥竽充数之作,对当代文学高水平的建设发展都不具备积极价值。但是从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创作,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发表作品的初衷来看,网络文学也的确繁荣了文化市觯带动了一批普通人投身于文学写作领域。长远来看,网络文学也必将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终究会沉淀出具有深厚底蕴的创作臻品,市场的自然淘汰法则将筛选出能够代表高水平创作的新一代文学青年。文学因人而生,又成为人的精神栖息之地,无论是传统的纸面文学书写,或者是愈来愈有影响力的网络写作,都将对人产生引领的作用。

其次,关于大学生的阅读选择两难问题,可以借助兴趣的引导和职业化的需要两方面来考量。读书使人进步,但兴趣是先导,没有趣味盎然地悉心领会也难以产生持续的动力和思考。因此,从自身角度出发,无论是阅读文学类、历史类或哲学类书籍,都可以产生对生命本原意义的思考,以及关于人类命运的追问。再从职业化需要的角度去选择可以补己所短的实用类书籍,借助成功者的经验教训使自己得以较快地成长,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要。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珍惜和保护对未知的世界的好奇,这是促使自己不断提升的源泉,是建设完备性人格的基础,是人在学习之路上的永恒动力。

参考文献:

[1]丛晓峰:《网络文学刍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林春田:《网络文学及其发展前景》,《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1期。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豪放舞台婉约声 下一篇:四举措助新教师快速上手一年级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