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型设备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时间:2022-03-26 06:46:45

浅谈大型设备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摘要:本工程为大型设备基础,根据国家及行业规范有关规定,重要建筑物及构筑物均要进行沉降观测,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同时也是为今后施工生产积累经验,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大型设备基础的沉降观测方法。

关键词:大型设备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196文献标识码: A

大型设备基础沉降观测是反映地基的实际变形,准确实施沉降观测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也是工程竣工验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及行业规范有关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及连续生产设备基础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下面我们浅谈一下大型设备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结构

1.工程概况

本钢集团北台厂区450m2烧结机工程主轴风机室-风机基础工程,施工地点在本钢北台厂区,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基础的环境类别为二a类,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1g,设备基础长13.32m、宽6.6m、高5.5m,砼483.5m3,本工程±0.000标高相当于135.30m。

2.地质结构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所在场地的土层自上而下土层特性依次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70KPa)--碎石层(承载力特征值fak=350KPa)--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70KPa)--强风化粉砂岩(承载力特征值fak=350KPa)--中等风化粉砂岩(承载力特征值fak=1000KPa)

二、观测程序及步骤

1.基准点选择

基准点选择厂内坐标点为基准点,为保证观测工作的连续性,不因厂区施工破坏厂内水准点,本工程将采用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从而得到沉降观测点的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高程值。这样,既使厂内工程基准点和联测基准点都遭到破坏,也可采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其他基准点恢复[1]

2.沉降变形观测点

本工程大型设备基础为矩形,施工时预埋4个沉降观测变形点,在基础4个转角+0.5m标高处设置,沉降观测点采用长500mm、直径为20mm的L形普通圆筋,预埋设备基础内长400mm,外露100mm,L形端部磨成圆头,其布设位置如下图所示。

3.观测方法

本工程测量仪器选用DS1型水准仪,测量人员选用专业技术人员,做到专人负责,观测点和高程控制点形成闭合环线,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进行观测,观测程序为后前前后,前后后前,为消除i角的误差,前后视距相等,且不大于30m,视线高度应离地面0.3m以上,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高差的测定允许误差为±1.0mm,具体的应符合Ⅱ等水准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为了减小观测中的误差,同时观测中做到四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水准点,固定路线和施测方法,以减弱观测条件对观测结果造成的误差,观测时应尽量在早晚进行观测,以避免大气折光对观测的影响[2]。

三、观测技术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1∨n,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30m,

3.前后视距差:≤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

四、影响沉降观测因素

在测量时水准测量误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仪器引起的误差:主要是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所引起的,要维修仪器才能解决

2.自然环境引起的误差:如气候变化,视线不清,日照强烈支架下沉

3.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如调平不准、扶尺不稳、仪器碰动及读数错误等[3]

五、观测次数

本工程基础施工完成后,采用每周观测一次,待设备安装完成时,每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六、沉降的观测记录

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进行平差改正,消除闭合差,推算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计算各观测点本次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并将观测日期和结果情况记入沉降观测表内作为交工技术资料存档[4],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结束语

大型设备基础沉降观测是检验地基施工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沉降观测要加强过程控制,总结经验指导施工,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郁雯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的研究[B]. 测绘通报.2007(10);42-43

[2]文鸿雁. 某工厂烟囱沉降变形分析.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3(3);12-13

[3]周国忠.建筑物沉降观测实例.矿山测量. 2006(3);71-72

[4]吉红梅.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工程技术.2007(8);334-335

上一篇:浅谈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