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灵,品味语文

时间:2022-03-26 03:06:59

对话心灵,品味语文

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读有所悟、悟有所感、感有所得,品味到真正的语文,感受文本的动人心弦之所在,“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就要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中接受文本的浸润,进而习得语文之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了春的创造力以及春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语言秀雅清新、朴素隽永。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扑面而来的美。

但是,也正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时候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上洋溢的美,往往就会浅尝辄止,流于肤浅。加之参考资料上习惯性的将《春》概括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学生一看书,再一看参考资料,便以为学得了《春》,其实不然。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学这篇文章,如果仅仅是概括出这样几幅图,或者,只是找找文本的比喻句、拟人句,再纸上谈兵地分析一下,怎么形象,怎么生动,那都只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所谓的“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也只是一句空话。

能否真正实现“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关键在于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笔下的这些比喻句、拟人句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在作者的眼中,春天会是如此的美丽?……弄明白了这些问题,也就实现了“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比如文本写野花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课堂上,学生朗读到这一句时,我借机引导道:

“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里,朱自清先生认为,它们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同学们你们见过遍地的野花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道:“见过!”

“你们看见它们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它们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

“没有……”

“那先生为什么会觉得这样的呢?”学生们开始思考。

“让我们回忆一下‘野花遍地是’的情景吧,放眼望去,是看不到边的原野。原野上,丛草茂盛,各种各样的野花争奇斗彩……”

略加思索,有的学生回答道:“散布在草丛里的野花,明媚鲜艳,就像是大地的眼睛,而星星呢,是天空的眼睛在眨呀眨呀的。”许多学生表示赞同。

“说得好!那同学们为什么以前没有这样觉得呢?”

学生们不好意思地回答:“以前看是看到了,但没注意,到处都是,挺普通的。更没有心思去想。”

“由此可见,先生是注意到了,并且用心地区想了,因而普普通通的事物,也得到了这样美好的感受。先生就是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来写这篇文章的,也因此,我们才能读到这样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好文章!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发现美,得用心,要写出美,更要用心!”

当学生们再读《春》这篇文章的时候,态度明显地虔诚了许多。因为他们确确实实体会到了先生将平凡的生活变得多么的精美和雅致!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努力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的内心需求愿望,让学生体味到语文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真实的,她不是纸上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上的东西。她是有真实情感、有喜怒哀乐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情感体验,或者情感体验很少,我们很难让学生爱上阅读,也很难让学生爱上语文,更体会不到语文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如果体会不到语文的生活真实,那么语文就会成为缥缈的空中楼阁,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学生也会觉得语文可望不可即,从而望洋兴叹。

因此,我们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让文本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的转换,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停留在僵硬的、客套的、虚假的现成答案上。

上一篇:运用多种教学法,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现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