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资本登记改革改了什么?

时间:2022-03-25 04:36:22

注册资本登记改革改了什么?

2月7日,国务院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决定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并且新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已于3月1日全面实施。

此次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意在通过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创新政府监管方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造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环境。既延续了本届政府一贯坚持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也提出了通过改革来激发生产力,尤其是新兴生产力的新要求,体现了诸多亮点。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的放宽,也大大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针对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我的律师网”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发表了相关法律意见。

要弱化资本信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赵旭东

有人认为,公司法是由两大支柱支撑的,其一是资本制度,其二是公司治理制度,由此,资本制度成为中国公司法的基本制度之一,中国公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资本制度的改革,2013年的公司法修订主要内容就是资本制度的改革。

2013年的公司法修改是在2005年公司法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制度突破。其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分别应达3万元、10万元、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股东的首次出资比例以及货币出资比例,取消股东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5年内缴足出资、一人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允许股东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同时,简化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公司登记时,不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

这两次资本制度改革虽然发生在不同年代,但反映和体现出的立法目标和价值取向却是高度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投资创业,开拓各种投资资源,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财富,推动公司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并以此带动劳动就业,促进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放松政府管制,强化公司自治,使资本运营更加便利迅捷,适应投资者对公司资本规模的设计和资金筹措安排的需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规范、限制和管理,而忽略鼓励、支持和促进的立法倾向,弱化法律规定过度的刚性和强制性,而赋予其应有的弹性和任意性。

三是弱化资本信用,强化资产信用。正确认识资本对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保护的作用,不再把资本作为公司的主要信用基础,而更重视资产对交易安全和债权人保护的作用,加强对公司资产稳定和合理流动的控制和监管。

四是对资本从事前控制转向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将公司行政管理“严进宽出”的监管模式改为“宽进严出”的监管模式,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

决定和影响资本制度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对资本作用和意义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往公司法从立法、司法及至整个公司法的学理,都曾表现出鲜明的资本信用的理念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并在客观上打造和形成了资本信用的神话,但事实上,决定公司信用的并不只是公司的资本,相反,公司资产对公司的信用也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以资本为核心所构筑的整个公司信用体系根本不可能完全胜任对债权人利益和社会交易安全保护的使命。因此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形成的基本思路与方向就是从过分依赖资本信用转向对资产信用的重视和构建。就是要取消由资本信用决定的、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合理、不必要的制度和约束,发展和完善公司的资产管理和监控制度,并从而实现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全面和根本性的保护。

本次公司法修改虽然取消了法定最低资本额的规定,但它只是改变了股东出资义务的最低数额,而并没有改变股东出资义务本身,注册资本一旦确定并注册登记,全体股东即应对此承担出资义务。认缴资本制允许注册资本的“零首付”,不要求股东即时给付出资财产,但出资义务和出资数额却是同样确定的,只不过出资义务履行的时间有所不同。认缴资本不是永远无需兑现的空头支票,股东需要根据公司的要求或通知缴纳自己认缴的出资,即使公司从未要求缴纳,到公司无力偿债陷入破产时,股东也需要按其认缴的出资额向公司缴纳出资。同时,在认缴资本制下,同样存在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违法行为,公司实缴资本一经形成,即成为法定的公司独立财产,当事人对资本缴纳的自治和控制决不可逾越这一法定的边界。此外,公司法修改虽然取消了验资程序,但决非否定资本真实性的法律要求,包括实缴资本的真实和认缴资本的真实,不是放任自流甚至怂恿资本造假,而只是改变资本真实的实现方式,将控制和保障的法律关口后移。

认缴资本的法律效力与法律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心泽

认缴资本登记制是指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以其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制度。在认缴登记制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须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股东(发起人)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公司将以上约定事项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原公司法要求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而非实缴的出资额)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登记注册,属于有限制的、不完全的认缴资本登记制,而非实缴资本登记制。新公司法的修改取消了对认缴资本的各种限制(包括对最低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比例与出资时间的限制),实际是将有限制的、不完全的认缴资本登记制变更为无限制的、完全的认缴资本登记制。公司股东(发起人)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并非股东不用缴纳注册资本,而是指公司设立或增资时股东不用即时缴纳,而可以根据相关文件,如公司章程、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等进行缴纳。认缴资本的法律效力体现在:

首先,股东必须足额认购注册资本,使认购额与注册资本保持一致,而不能只是认购部分注册资本,这也是我国实行法定资本制的要求。

其次,股东必须依照认缴文件缴纳认购资本。取消实缴资本限制,只改变了股东出资义务的数额与时间,却并未改变股东出资的义务本身。认缴文件约定的股东出资数额、方式、期限等,对股东仍然具有法律约束力,股东必须依其进行缴纳,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13条第1款规定:“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公司成立前,如果股东不履行约定出资义务,其他股东(发起人)可向未按时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追究未出资的民事责任;在公司成立后,如果股东未足额出资或逾期出资,公司或其他已按时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均可要求违约股东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再次,股东必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外承担法律责任。在公司发生债务纠纷或依法解散清算且又无力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如果股东尚未缴纳全部认购资本、公司注册资本未完全到位,那么未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应当填补实缴出资与认缴出资之间的差额,并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人承担法律责任。

新法实行无限制的认缴资本制,并不代表股东可以随意认购注册资本,夸大其资金的投入与担保能力。实际上,公司资本制度对资本真实的法律要求仍未改变,体现在:对于认缴资本,要求全体股东实际承诺认缴的出资额与其注册资本保持一致;对于实缴资本,即便法律限制取消了,仍要求股东实际缴纳的出资额与其公示或声称的资本额保持一致。因此,对资本(实缴资本与认缴资本)真实性的要求,不因取消法定最低资本限制而改变,也不因采取实缴资本制或认缴资本制而有别。

另外,验资程序虽被取消,但决非否定资本真实性的法律要求。根据国务院以国发〔2014〕7号印发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现行企业年度检验制度将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使用电子化公示系统,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年度电子化公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信息进行公示公开,使对公司资本的监督从公司设立阶段移向公司设立以后的运营阶段,实现对资本真实性的有效监督。

虚假出资,指股东(发起人)未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应认缴的出资额;抽逃出资,指股东向公司出资以后又抽回该项出资,构成对公司独立财产的侵犯。有观点认为,验资程序取消了,营业执照不再记载实收资本了,公司法中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与刑法中的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等与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有关联的条款也将失去意义。这种意见值得商榷。如前所述,认缴资本制的实行并不改变股东的出资义务与责任,因而也不影响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和相应的刑事处罚。

实际上,未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公示系统可以实现对股东实收资本的公示与监督。如果股东实际缴纳的出资额与电子化系统上公示的出资额并不保持一致,则可根据股东的出资记录,判断股东未足额缴纳出资的行为构成公司法上的虚假出资,或股东抽逃已出资资本的行为构成公司法上的抽逃出资;情节严重的,可构成刑法的虚假出资罪或抽逃出资罪。由此可见,最低注册资本与验资程序的取消并不代表公司股东可以免去出资责任,作为评判依据的实收资本一旦通过工商局电子公示系统公示出来,股东的虚假出资与抽逃出资行为就可以通过民事或刑事诉讼予以追究。

上一篇:中华商会领袖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华商会会长... 下一篇:方寸插座之间,“指印”改变家用国标防水插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