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时间:2022-03-25 12:18:56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摘 要:在有效教学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对思想品德课程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等方面进行反思。从小事做起,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83-01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有效教学实践中,我与学生一起成长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感受颇深。与此同时,我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惑,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关于教师的培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体会

“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得是有效老师”。也就是说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思维、理念,要掌握许多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这就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的过程。“有效教师”是发展、成长起来的,而不是短时间能“造”出来的。我参加了许多培训学习和教研活动,但总觉得效果不太好。一方面是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以为教学任务繁重,学习和教研的时间有限;受应试教育思想、习惯思维、传统而简单的教学模式等禁锢和影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很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展现出来:以校内外的教研活动少及实践有效教学的氛围不够活跃而推卸己任。另一方面,培训学习的内容多而不精;考察的方式单一,如:书面作业、制作课件等,而不是落实到教师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如:展示和交流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况音像;教研活动少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能力和习惯、个体差异等;课后评课少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的研究。因此,我决心用更多的时间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多与同行交流,多借鉴优秀、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有效教学,勇于承担教改的责任,力争当一名“有效教师”。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思考和认识

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相当大,决定了其课程目标内容丰富、导向多样,但其主任务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最终目标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好公民奠定基础。在分类目标知识的学习、传播,能力的培养、锻炼,情感的体会、发展及价值观的引领、生成,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互相作用和转化。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是三维目标中的主导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主导目标呢?“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观点及其相对应的基本材料、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对课文中的活动探究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这方面的真实情境(如重大时事政治、热点问题、先进人物事件等)展开对话讨论、分析应用(对应知识、观点)、反馈评价等,来完成三维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知道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内课外相接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有效课堂要延伸、拓展到课外,回归生活,“知行合一”,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才“有效”,三维目标才最终实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内容上可以按主题模块方式进行;组织形成式可按全班、自愿、分组、分点等方式行动;方法有:劳动、宣传、搜集、访谈、调查、建议、倡议等等。例如,在学习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法律知识这一块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珍爱生命远离”的宣传活动;搜集青少年及社区内出现的违法犯罪案例,加以评析;听法制教育专题报告;设计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案等等。

三、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还知识的本来面目,是抽象的只是具体化、感性化,让学生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感受、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经历”。要面向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恰当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做会有以下几点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和更新知识内容;提高理解、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逐渐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要联系学生个体实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心里、性格、身体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智差”能差“、”势差“的学生给予关爱和帮助,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使之有信心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其次,要联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的历史文化淀积、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生态校园、生态文明村、文明户等等,一定要恰当地、经常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才能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再次,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这一点尤其重要。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实践、相互交流,共同总结,一起反思,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起来,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成为一名“有效老师”。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 下一篇: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