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时间:2022-03-25 08:50:08

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摘 要】 目的:对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进行统计及监测其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1年156株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判定参照2006年NCCLS/CLSI标准),了解其临床感染分布及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多(占41%),其它依次为内科(占30.8%),外科(占25%),妇产科(占1.9%),儿科(占1.3%); 痰标本检出率最高(占65.4%);耐药率以头孢噻肟(82.7%)、氨曲南(65.3%)、头孢曲松(63.5%)为高,亚胺培南(9.6%)、头孢哌酮(11.5%)耐药率最低,其它药物耐药率大都在40~50%,且大部分标本都存在多重耐药现象。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其耐药现象严重,且大都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提示临床应高度重视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条件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鲍氏不动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人体皮肤和其他器官以及自然环境中。随着近年来各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免疫抑制剂、各种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引起人体感染该菌致病的现象越来越多,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一种较多见的条件致病菌[1],且其多重耐药现象较普遍,给临床用药治疗带来困惑[2]。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本文对156株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的来源分布及其对十四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实验依据。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1.1 标本来源: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08-2011年的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种标本分离出,其中各种分泌物28株,痰标本102株,尿标本16株,血液标本5株,其他标本5株。

1.1.2 质控菌株。用标准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金黄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对抗生素纸片进行质控,所有测试抗生素纸片均合格。

1.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1.2.1 培养基:血琼脂平板,伊红美兰平板和MH平板。

1.2..2 抗生素纸片: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硐、头孢吡肟、头孢曲松、氨曲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氧哌嗪青霉素均来自北京天坛药物技术开发公司。

1.2.3 实验仪器 35~37℃恒温箱, ATB Expression微生物鉴定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菌株分离 将送检标本分别于血琼脂平板和伊红美兰平板上,在有氧条件下35~37℃培养18~24h,经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生化鉴定,并同时采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确定为鲍氏不动杆菌。

1.3.2 药敏实验 将菌液稀释成0.5麦氏单位后用无菌棉拭子均匀涂抹于MH平板上,待5~10分钟后,贴上药敏纸片,经35~37℃恒温箱培养18~24h量出抑菌环直径,记录实验结果。药敏实验采用WHO推荐的K-B扩散法,根据2006年美国临床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定:耐药(R)、中度敏感(I)、敏感(S),定期质控菌株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3]。

2 实验结果

2.1 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依次为重症监护室、内科(主要是呼吸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以ICU室最多(占41%)。检出部位主要是呼吸道(痰液标本占65.4%),其次为创口分泌物、泌尿道、血液等。鲍氏不动杆菌为呼吸道寄居菌,是临床分离的主要致病不动杆菌,其培养特征为葡萄糖氧化酶阳性、不溶血,临床阳性标本主要来自呼吸道(痰液),其它来自伤口脓液、泌尿道标本等,也可见于血液及胸腹水标本。鲍氏不动杆菌毒力较低,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医院内感染所致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4] ,以及尿路感染,伤口感染,菌血症,继发性脑膜炎等,在非发酵菌引起的感染中其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目前由于临床各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易造成菌群失调,导致各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性大大增加,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成为优势菌,从而造成机体感染[5],故而免疫力低下的病人通常对鲍氏不动杆菌较为敏感,而且细菌感染伤口后可扩散至肺部、血液以及脑部。本研究发现重症监护病房阳性率远高于其他病人,可能与上述原因有一定关系。

表3中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亚胺培南(9.6%)和头孢哌酮(11.5%)耐药率最低,与文献报道类同[6,7],但对一代、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可能由于临床长期使用常见抗生素,造成鲍氏不动杆菌引起各种变异而产生耐药性。其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亦较高(65.3%),可能与菌体的各种成分结构的改变有关。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已引起临床及微生物实验室的广泛重视,最新研究发现鲍氏不动杆菌可以以糖蛋白类来保护其菌体表面免受伤害[8]。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9],重视临床细菌的分离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对症下药,尽量不预防性用药,以免造成机体正常菌群失调,带来更麻烦的高耐药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范艳萍, 张毅华, 李秀文, 等.2006-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0, 23(6): 78-81.

[2] 曾吉, 吴正学, 刘莹, 等.2006-2008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分析.临床输血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10, 23(3): 45-46.

[3] 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2006, 11: 827-828.

[4] 王媚, 刘素玲, 何启勇, 等.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5(17):69-71.

[5] 李响新, 周铁丽, 朱丽青, 等.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7, 32(12): 78-79.

[6] 曾桂芬, 刘行超, 徐宝灵.466株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 2011, 21(2): 105-107.

[7] 刘冰梅, 田亚陵, 邹良辉.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微生物学杂志, 2009, 29(4): 79-81.

[8] Iwashkiw JA, Seper A, Weber BS,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general O-linked protein glycosylation system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its role in virul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PLos Pathog, 2012, 8(6): e1002758.

[9] 吴先华, 付方俊, 汪勇军.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初步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3): 153-155.

上一篇: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护理方... 下一篇:补肾滋生汤治疗男性不孕症疗效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