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谚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24 08:06:11

蒙古族谚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在只言片语中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历来为本民族及其他各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因此,把蒙古族谚语应用到教学中,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谚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04-02

蒙古族谚语既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文学形式,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谚语博大精深,涉及的领域极其广阔,把它应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我们主要探讨蒙古族谚语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原则,希望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蒙古族谚语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也证明了,当一个学生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就会无限地激发他的求知欲望,由被动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进而去学习、思考。而蒙古族谚语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如果引入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哲学与智慧相连,是一门特殊的学问,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也是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指南。因此,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哲学。但因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了,较抽象,不易理解。那么,怎么才能把哲学中极其抽象的原理简单化,而且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传统的哲学课教学中,教师只是反复地用枯燥的语言讲解知识点的含义,照本宣科,不善于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说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对哲学课一方面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没兴趣,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例如,教师在讲解普遍联系的这个抽象概念时,用“没有草就没有牛,没有牛就没有肉”这条蒙古族谚语来加以说明,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在讲解普遍矛盾的这个抽象概念时,用“好坏一起成一锅”和“不想进的家中进三次,不想见的人见三次”这样的蒙古族谚语来加以说明,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能记下来。因此,在哲学课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应用蒙古族谚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可以改变哲学课只是照本宣科讲理论的乏味局面。不仅哲学课如此,在语文课中应用蒙古族谚语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因果关系的复句时,用“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这条蒙古族谚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深化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把蒙古族谚语应用到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蒙古族谚语来源的途径很多,有一部分来源于传说、故事,有一定的情节和历史背景。因此,应用它们来讲解知识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早期蒙古族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于进”。经过考察,这条蒙古族谚语来源于“千头独尾蛇”的寓言故事,在蒙古族早期文献中都有记载。它形象地说明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思想内涵和团结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讲解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此为例,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蒙古族马背上生,马背上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马背上的民族”,一生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在蒙古语中有很多与马有关的谚语,例如,“买马看牙齿,交友看人心”。这条看似普通的蒙古族谚语其实包含的信息量很大。马是食草类动物,牙齿的咀嚼力强,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度可以判断马的年龄;同时这条蒙古族谚语还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友等等。所以,教师在讲解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应用这条蒙古族谚语。应用蒙古族谚语,比单纯地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谚语是一种最小的韵文形式。蒙古族谚语大部分是复句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用韵上突出了蒙古族韵文的“三韵法”:即头韵、腰韵和尾韵。蒙古族谚语具有音乐性,除了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和韵律优美以外,更主要是表现在用韵上。蒙古族谚语比其它韵文形式更讲究用韵,除了押尾韵以外,还押头韵和腰韵。例如:

头韵:已经磨锐了的刀不易钝,已经练精了的功不易丢。

腰韵:蛇的花花在外头,人的花花在里头。

尾韵:把要说的话,何苦压在舌头底下;把要做的活,何苦藏在衣襟底下。

蒙古族谚语的这种合辙押韵使得它朗朗上口,既便于传颂,又利于记忆,这也是它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蒙古族谚语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蒙古族谚语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蒙古族学生从小就接触蒙古族谚语,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由于蒙古族谚语在形式上的特殊审美要求,也是审美化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有序的课堂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简单地说,思辨能力就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辨别和分析等能力。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分明,准确有力,那么他就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通过多年来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而分析能力较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生只把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奋斗的唯一目标,忽视了思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其实这也正是他们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势在必行。

多读书、多思考是提高人的思辨能力的正确途径。一本好书不仅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净化心灵,给人以人生启示,而且其知识性和艺术性也是一笔无价之宝。蒙古族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言简意赅,其中蕴含的哲理是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的财富,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学习和体会其中的哲理内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首先,蒙古族谚语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毛驴在灰堆上相聚,女人在井台上相会”、“嫁出去的女,射出去的箭”和“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等等。这些蒙古族谚语在内容上已经脱离了时代的脉搏,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已经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了,甚至起反作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有辨析是非的能力。

其次,蒙古族谚语十分简短,其中蕴含的道理也高度抽象。因此,学生理解起来较难。例如,“当一次鹰,胜过当一辈子乌鸦”。这条蒙古族谚语仅有12个字,而其中蕴含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第三,蒙古族谚语的哲理性强。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人民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因此,平时多读、多学、多记一些蒙古族谚语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而且如果把蒙古族谚语与我们的学习联系起来,那更是锦上添花。

二、蒙古族谚语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把蒙古族谚语应用到教学中,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如果违背了科学性原则,我们的教学将陷入伪科学的泥潭。

蒙古族谚语的产生时间以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还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产生于史前时期,伴随着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并定型。但不管怎么说,蒙古族谚语的产生时间很早。当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们的认知能力差,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那么,由此形成的蒙古族谚语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蒙古族谚语时,一定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慎而又慎。

(二)思想性原则

思想性原则也是把蒙古族谚语应用到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它要求教师应用蒙古族谚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牛是草原“五畜”之一,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蒙古族在转入半牧半农经济后,牛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在蒙古语中也有很多与牛有关的谚语,例如,“牛不知自己角弯,马不知自己脸长”。这条蒙古族谚语十分经典,讽刺了盲目自大,看不见自己缺点,只看见别人缺点的人。教师在应用这条蒙古族谚语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修养,一举两得。再如,“只要实实在在,牛车也能追上兔子”。这反映了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量变引起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教师在讲解哲学中的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举这条蒙古族谚语加以说明。通过对这条蒙古族谚语的追根溯源,我们了解到,它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持之以恒的道理。这样一来,学生既明白了一个比较抽象的哲学原理,同时也明白了为人处事的方法,受益匪浅。

(三)适度性原则

蒙古族谚语以其同时兼有语言和文学的双重性质及艺术魅力,成为蒙古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枝独秀。虽然蒙古族谚语有着其它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自身优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但蒙古族谚语毕竟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应用时一定要准确、适度,少而精。

蒙古族谚语是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比较短小,有的不常用,难理解,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不宜引用过多,否则会喧宾夺主,使学生不知所措。最好的方法是选择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又耳熟能详的蒙古族谚语,这样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否则如果应用的蒙古族谚语过难,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效果差的不良后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如果反复应用十几条或不常用的、难理解的蒙古族谚语,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应用一两条常用的为最佳。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应用的蒙古族谚语过多、过难,都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既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又经过了集体才智的反复磨炼,因此,其中蕴含的思想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深刻,耐人寻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人们生活、生产的作用,而且在教学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蒙古族谚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并合理应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蒙古族谚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2〕王会绍.蒙古族谚语选[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3〕朱荣阿,材音博彦,苏利娅.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上一篇:基于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过程分析 下一篇: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