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的区别

时间:2022-03-24 11:02:46

【摘 要】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思维模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种途径。语言学家通常都认为认知隐喻的研究始于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而修辞学中的隐喻研究则始于亚里士多德。后人又将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称为“替换论”,即词与词之间替换。由于是一种替换,所以,隐喻也被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只能被当做一种增加语言表达力的工具而已。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作为隐喻研究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在我们的语言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隐喻在认知与修辞这两个不同领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隐喻;认知;修辞;区别

1.引言

对于隐喻的研究,束定芳认为可分为三个传统:修辞学传统,哲学传统,以及语言学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而哲学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并且,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一个人想要表达什么,他完全可以不需要隐喻,采用一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选择隐喻,那他只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达到一种特定的交际效果。传统语言学所看重的隐喻可以说就是修辞学中的隐喻,将它作为一种增加会话表达效果的工具,确实是可有可无的。然而,对于传统语言学的隐喻观,许多人持相反的态度,“除了以Richards 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的学者很早就摒弃了这种基本认识、开始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外,尼采,雪莱,Werner,Cassirer,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但真正确立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还是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始的。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2005:111)

2.认知隐喻观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认知性、系统性和跨域映射的特点。

首先,隐喻具有普遍性。Richards甚至说过,“没有隐喻,我们不可能流利地说上三句话。”(Richards 1963: 93)由此看来,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时可见的。例如:山腰、山脚、瓶颈、重心等我们熟知的词汇都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我们语义中固定的一部分,我们称其为“死隐喻”。所以说,隐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格,确切的说它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例如,要想理解我们为什么将北京称之为“祖国的心脏”,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称之为“首脑”我们就要理解“心脏”和“首脑”这个概念,心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心脏停止跳动,人就会随之死亡。脑是控制人体活动的总指挥,没有头脑的支配,整个人体活动也就会随之瘫痪。而北京在中国的功能便可与人体的心脏功能划等号,国家领导人所处的位置亦与我们的头脑所处的位置相当。所以我们将人体术语投射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上是为了更形象的理解它们。另外,我们说在一场辩论赛中,“对方辩手企图攻击我的每一个要点。”也是因为我们将战争的某些概念引申到辩论赛中。因为“攻击”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试想一下,我们在谈论一场辩论时是不是不自觉的就将辩论看做了一场战争。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某些行为总是跟着我们的认识走。简而言之,语言中之所以存在隐喻表达,是因为我们的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

隐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一个隐喻会牵连出许多相类似的,彼此相连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也会相互建构成一个系统网络,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思维。“在同一个系统中的隐喻,他们的本体或喻体的结点可以激活各自所在的子系统,并在一定时间内使两个子系统的许多概念节点都处于激活状态。并且,他们的激活状态自然能够激励一系列隐喻联通关系”(程琪龙2002)例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战争与辩论之间可以产生一系列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隐喻或一个概念隐喻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个结构相对清晰或者说比较具体化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或是对于我们的理解相对抽象一点的目标域。而隐喻就是要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这个我们熟知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例如我们常说的“人生是一次旅程”。这里,“旅程”就被当做一个始源域,而“人生”便是一个目标域。因为“旅程”这个概念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知道旅程过程中的劳累、艰辛,旅程是有起点、有终点的。而“人生”,太过笼统与抽象,但如果我们将之投射到“旅程”这个始源域上时,我们就能够比较好的理解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一样,享受欢乐的同时也会遇到困难与艰辛。所以我们有时会说,”He got a head start in life.” 隐藏在这句话中的一个隐喻就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人生是一次旅程”。

3.修辞隐喻观

隐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法:借用一种事物谈论另一种事物。肯尼斯・伯克认为,隐喻具有导引功能,他将隐喻定义为“一种试图用另外一件事来看待某件事的机制。”(鞠玉梅《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2011:182)隐喻通过将词语置于一个新的语言环境,放置到我们通常不如此运用的句子中,而产生对事物的新的洞悉,增加我们的知识。隐喻想让我们注意事物的哪方面就会导引我们的注意力朝向某个方向,同时会让我们背离某些不需要我们注意的方面。所以,隐喻的运用隐涵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即引导功能。

另外,修辞学家们一致认为隐喻还具有劝说功能。伯克认为隐喻就是一种修辞劝说技巧,它通过两个术语的交互,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事物的某一个特别方面。一个被语言学家经常引用的例子就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回答记者采访时所用的一个隐喻,他将英国向美国借武器比喻为邻居家的房子着火,而邻居向你借水龙头,用完后再归还与主人。这一隐喻起到了极大地劝说功能。隐喻反映了说话者在特定语境中为达到特定的劝导目的而做出的语言选择,隐喻以巧妙的方式隐含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并提供行动的建议。即使在修辞学家看来,隐喻也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修辞格,它们是概念意像的词汇化表现,规定了我们思维与谈论现实的方式,在凸显某些方面的同时,遮蔽另一些方面,从而达到劝说规劝的作用。隐喻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隐喻可以用来描述同一个事物,其效果和使用动机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4.结束语

无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还是修辞学中的隐喻观,隐喻都已成为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人类思维具有隐喻性,作为言语的基础和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早已不单单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并且已经超出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隐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扩展语言群体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我们的思维和概念体系,并随之对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所以说,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

【参考文献】

[1] 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2002(1).

[2] 鞠玉梅.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5] 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6] 束定芳.亚里士多德与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1996(1).

[7]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

上一篇: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激励策略的探讨 下一篇:论四川旅游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