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3-24 10:48:16

浅谈朗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朗诵在语文教学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通过朗诵课文培养语文能力,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独特的作用。严格的语文能力训练,往往体现在朗诵教学上,中学生只有经过这种训练,才能具备坚实的语文功底。缺乏严格的朗诵训练的语文教学,即使讲得再美妙,练得再多,也是不完整的。朗诵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考、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朗诵活动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诵活动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一、提高普通话水平

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诵读。中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在千百遍规范朗诵作品中训练而来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于日常交际,也可消除方言影响。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多条件。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所包容的古今词汇、句式十分丰富而全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材不仅可以作例子来讲授古今汉语的规则,还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在大量感知古今汉语词汇、句式词语搭配的前提下,对汉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就可望有较大提高。

二、能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

朗诵,就是带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比较朗悉,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朗诵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言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朗诵之所以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因为朗诵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朗诵者必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思想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对作品有深入的认识,朗诵时才能更好的把握朗诵的基调,否则很有可有处理错误,甚至歪曲原作。

2.深刻感受作品的形象。朗诵好象的内心深处真情的自然流露,他怀有一种要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给听众倾吐出来的强烈愿望,他的朗诵字字句句都牵动着听众的心。朗诵者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迫使”听众与他同喜同悲同呼吸。发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例如,我在执教《黄河颂》一文教学重点就是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我不时提醒学生,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我视情况适当范读课文。总领句停顿时间较长,后面四个分句重点词语“掀”“奔”“劈”要重读,并且四个句子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朗诵者应具有这种魅力。

3.依据作品展开想象。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过程中朗诵者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作品的形象在自己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见到,亲身经历一样。这个过程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例如,我在执教《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朗读时,让学生闭眼想象初春时节乱花浅草的勃勃生机。这种想象所燃烧起来的艺术魅力,有唤起听者的想象,不仅使听者听得见,而且仿佛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样的朗诵自然会有感染力。

三、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反复吟诵典范文章,“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咏诵体味,久而久之,对文章的思维脉胳、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了章法。青少年时期读书采取“高声朗诵”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韵。这是值得借鉴的。

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朗诵有它自己的组织和表现形式。朗诵是通过有声的语言来进行艺术创造,声音语言的运用是朗诵艺术的本质特征。

总之,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有必要在初中学生中开展朗诵活动。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但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重分析轻朗诵,重传授轻感知的情况,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借助这一艺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获得艺术享受,更有必要开展朗诵活动。朗诵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

上一篇:浅谈高中作文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谭睿光 孙弘真 魏岫云:设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