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定义把我们都“挡在了革命的门外”

时间:2022-03-24 08:08:35

摘 要:“革命”在中国具有无可替代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目前通用的革命定义为:革命是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性变革,即由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把革命定义在社会形态“更替”范畴,这样的革命定义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就挡在了“革命的门外”,所以科学完善革命定义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本文认为革命定义是:革命是实现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发展,实现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向更公平方向进步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正确性的变革。

关键词:革命定义 革命 更公平 历史发展规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有人称之为革命运动,有人称之为,刘少奇是无产阶级革命家,1968年被定性为反革命,198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建立明朝,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波澜壮阔的历史,英雄无数,谁是真正的革命者,那一次“革命”是真正的革命,千秋功过,评说的标准是什么?

一、革命定义把我们都“挡在了革命的门外”

目前理论界对革命定义常用的表述是:革命是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性变革,即由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政治革命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上层建筑、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变革。

按上述定义衡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革命,只有参加了革命战争的老一代革命家是革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的和平年代里,因为没有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我们做的事情既不是社会革命也不是政治革命,我们做的事情就和革命粘不上边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样划时代的社会变革也不能用革命来评价和肯定。

分析社会革命定义,社会革命是以社会形态变革、更替为特征的。人类社会形态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有文字记载五千年的人类社会历史总共才经历了五次社会形态变革、更替,按目前定义解释总共才有五次革命,平均一千年一次,实际上N代人都赶不上一次革命。分析政治革命定义,政治革命定义的门槛也很高,阶级、暴力、夺取政权都是必要条件,历史上符合政治革命定义条件的革命也很少,中国历史能举的例子就一个辛亥革命,所以也是N代人也赶不上一次的革命。

中国人民心中对革命有着崇高感情,革命在中国具有无可替代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今天繁荣昌盛和谐发展的时代,科学完善革命定义, 在革命的旗帜下继续革命,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二、科学完善革命定义的内涵

用数学公式表述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各要素:社会革命=社会形态变革=经济基础变革*上层建筑总和变革=生产关系总和变革*(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变革*(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国家机器+政治组织+社会意识形态)变革

“为人民谋幸福”是革命的宗旨,本文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革命定义的各个要素,剖析各项要素的变革是否适合作革命定义的内涵(*号代表乘法)。

1、生产关系进步是革命定义的核心内涵

第一、革命发生的原因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应。从历史发展看, 原、奴,封、资、共社会形态 “依次更替”规律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个结果形成的原因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不适应的、违反了规律一定会被淘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替代,更替的过程和更替的完成,革命就发生了,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第二、革命的目的是改变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革命的直接目的,没有那次革命的目的是发明卫星、导弹的。第三、生产关系往正确方向的变革是真革命假革命的分水岭,也是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革命的标准就是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700年,夺取政权改朝换代十四次,没有人称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为革命,为什么?因为虽然改朝换代了,但是生产关系没有改变,所以不是革命。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农民阶级起义成功夺取政权的,刘邦、朱元璋出身农民,领导的是农民起义,成功的掌握了上层建筑,他们符合以阶级为主体,暴力夺取政权的特征,朱元璋也进行了中央行政体制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是刘邦、朱元璋起义的动机、目的都是自己当皇帝,“苟富贵勿相忘”,结果也是他们没有正确的变革生产关系,所以没有人认为刘邦、朱元璋的农民阶级起义是革命。

2、政治制度的正确变革是革命的内涵

有没有单纯的不涉及生产关系的可以称之为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笔者找到了依据,“一国两制”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新中国的一次重要政治革命。历史事实是理论最有力的证明,所以政治制度的变革是革命的内涵。

3、除政治制度以外的其他上层建筑要素变革不是革命的内涵

第一,暴力和夺取政权不是革命的必要要素;暴力和夺权政权是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内涵,但是暴力和夺取政权不是革命的必要要素(本文观点是革命、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三个有所区别的概念)。列宁、、孙中山所处时代是在社会形态必须变革的时点上,不旧的统治阶级,不夺取政权革命就无法进行下去,在社会剧烈动荡,阶级矛盾尖锐对立的时代,阶级、暴力、政权更替等要素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必要条件,也是前提条件。但是夺取政权要素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实现。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形态已经处在了人们希望的那种形态上,当年的前提条件已经实现成为了具备条件,暴力夺权政权是已经做完的事情,无论我们今天所做的完善生产关系完善政治制度是当年革命的延续?还是“一项革命”的开始,暴力和夺权政权已经不是今天革命定义的必要要素。第二,国家机器、法律制度等要素变革不适合作革命内涵要素,一些国家部门变了,铁道部撤销了,大裁军一百万,婚姻法修改了就叫发生革命了?显然不合适。第三,分析意识形态各要素的变革是否适合作革命的内涵。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等领域的变革不适合用革命来评价,如:《契约论》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在思想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没有人说《契约论》发表是发生了革命;国家领导人著作出版了,也没有人说过就是革命已经发生了。艺术方面,最俗的东北二人转改革后上春晚了,也没有人认为是革命发生了。

4、正确性是革命的必要条件

经过了近百年约定俗成的使用,革命一词在中国社会已经成为深具政治正义性、正确性,进步性的专属词语,革命的正义性已经固化在百姓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尊重这种使用习惯,只有正义的、正确的、进步的社会变革活动才可以称为革命。科学完善的革命定义还应该明确什么是正确的。

三、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变革的正确性

评价社会变革、生产关系变革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是变革正确与否的标准,符合马克思“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要求的就是正确的,违反马克思“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要求的就是不正确的。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一正确理解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

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含义目前教科书及理论界普遍常用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这两种理解都不科学,不符合规律要求的客观性、必然性两个特征。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种观点经不起历史事实验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没有瓜熟蒂落的必然性。东德西德,南朝鲜北朝鲜,同样的生产力条件下却分别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我们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中国是先有的改革设计方案还是生产力发展推动了设计方案的产生?显然中国的改革开放(生产关系的改变)是设计方案在前,生产力大幅发展在后。

“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这种阐述也不科学,这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性的解释,是为即存的生产关系做辩护解释的,是为生产关系的停滞不前找借口的。这样的解释下,生产力不再是社会最活跃因素,不再是社会发展动力,反倒成了一个限制条件。这样的解释犹如下面这两句话:你找的女朋友一定适应你发展水平;你找的女朋友一定适应你发展;虽然仅仅两字之差,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新加坡1965年被马来西亚抛弃独立的时候,是一个没人才、没资源、没技术的落后小国,人口主要成分是渔民,甚至连喝的淡水都没有,它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它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它建立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唯一正确的理解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为“生产关系发展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核心内容。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事实就很有说服力,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自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之,错误的生产关系导致前30年生产力发展悲剧性的结果。生产关系正确了,生产力就像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自然就会长大、长高,这是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结论符合规律定义的两性要求,既具备客观性又既具备必然性,反思历史,凡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期就是人民安居乐业、民富国强的时期。“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中的“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生产关系应不断发展并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所以,生产关系变革的正确性标准第一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

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原、奴、封、资、共依次更替规律”的实质是人与人关系公平程度的进步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奴、封、资、社,这五种社会形态更替有什么共同之处?高级社会形态替代低级社会形态就是这五次更替的共同之处,封建社会是一种比奴隶社会更高级的社会,资比封高级,为什么说高级,高级在什么地方?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比奴隶社会高级,高级在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更公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比封建社会高级,高级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比封建社会更公平。人们信仰共产主义也是因为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是比其他社会形态更公平的社会制度。通过研究思索我们可以发现,原、奴、封、资、社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沿着公平、更公平、更更公平这条轨道发展、更替、前行的,这就是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共同点,这也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符合“更公平规律”就是对了,违反“更公平规律”就是错了。我们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要发展到高级阶段,不是钱多了,房子大了,飞机先进了就高级了,高级在生产关系更公平。

所以,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变革的正确性标准第二条是“更公平”。

四、革命定义

革命的定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正确性变革;即革命是实现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发展,实现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向更公平方向进步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正确性变革。社会革命是新旧社会形态正确更替的根本性变革,即由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政治革命是新旧政治制度正确更替的政治变革,即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变革。这样,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就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不同概念,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就像技术革命一样有其特定内涵。

本文并没有"创新"一个革命定义,而是挖掘传统革命定义精髓,去掉特定动荡年代的特殊要素,放弃与社会变革没有直接关联或关联度弱的要素,更加准确定义当前社会形态下“革命定义的内容”;本文观点保持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概念原定义不变,这样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就是三个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新的定义中“生产关系”替代了“生产关系总和”,表明生产关系三要素任何其中一项的变化都可以称作革命,生产关系总和与上层建筑总和一起集中变革就是社会革命;政治制度替代了上层建筑总和,去掉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用革命来定性来评价的部分要素,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其中的、每一次正确的变化都可以称作革命。这样化繁为简,革命不再神秘,革命不在遥不可及,当下中国发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的改革开放,“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恢复高考,设立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在中国广大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都是革命!当代凡是为中国生产关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就是革命家。

这样定义革命是不是混淆了革命和政治改革的界限?概念有区别,本质没区别,既然“革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什么革命不能包括“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改革?如果目标一致,只要能为人民谋幸福,不能说基层百姓阶级自下而上做的变革就是革命,社会精英阶层自上而下做正确变革就是政治改革;花最小的代价,付最小的成本,避免社会动荡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革命就是最好的革命。

新定义扩大了革命性质的范围,使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有了革命性,这样对不对?笔者认为,新定义恰恰为我们评价历史提供了一个标准。笔者把新定义象数学验算一样带入历史验算了一下,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是很客观和科学的。比如现在我们再评价李自成就有标准了,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也有标准了。

结束语

原革命定义的学术性和人们心中认知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李泽厚先生的《告别革命》冒犯了革命在人们心中的崇高感情,被批判也是应该的。革命在中国具有无可替代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革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下,把百姓大众心中对革命朴素的感情和认知精炼成学术理论继续指导实践,在革命的旗帜下继续革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观点可以分两部分,第一只有生产关系、政治制度领域正确的变革才是革命;第二,正确性的标准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更公平方向。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1995年版,第3卷,第1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年版,第19卷,第450页.

[3]《列宁选集》第2版,第40卷,第528页.

[4]《邓小平文选》1993年版,第3卷,第379页.

上一篇:论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 下一篇:青春建功十三五 红色阵地的“青”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