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分析

时间:2022-03-24 12:43:14

动态心电图对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分析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86-01

本文对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全天候动态心电图检查。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使用美国MGY-H12型Holter,将100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分为A、B两组。A组50例(中年组),年龄40至50岁。B组50例(老年组),年龄56-74岁。A、B两组受检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其血胆固醇化验检查后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功能大致正常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常规心电图或有或无ST-T波改变。

1.2 A组(中年组):50例,年龄40至55岁,平均年龄49.1岁。男性36例,平均年龄49岁,占73%;女性14例,平均年龄49.5岁,占27%。50例中有3例(男性)心肌梗塞患者,受检动态心电图前每人常规检查心电图。其中27例有ST-T波改变并占54%;23例无明显ST-T波改变,占46%。50例受检动态心电图后都存在有缺血性ST段下移,下移程度1-3.3mm,T波低平、双向和倒置。据患者病症和其发生缺血ST-T波改变,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缺血性ST-T波改变;本组中包含有9例无明显症状;即ST段下移>1mm。T波低平,占19%。41例症状与DCG相符,ST段下移>1mm,T波有不同程度改变,占81%。发生时间,分别7-11Am最多,5-10pm次之,2-5Am最低。

1.3 B组(老年组),50例,年龄56至74岁,平均年龄63.8岁。男性35例,平均66.3岁;女性15例,平均年龄57.8岁。常规心电图有ST-T波改变32例,占64%;18例无明显改变,占36%。动态心电图50例,均呈水平或下垂型下移1-3.6mm,T波不同程度低平或倒置。本组有症状缺血性ST段下移的32例,占63%;无症状缺血ST段下移的18例,占37%。ST段下移总次数262阵次,平均5.2阵次/人,每阵次持续20分钟-50分钟。无症状缺血性ST段下移均>1mm,发生时间5-10pm最多,7-1Am次之,2-5Am最低。

2 诊断标准

根据有关文献参考:以动态心电图上J点后80毫秒处,ST段压低>1mm(0.1mv),持续时间>1min,患者并无胸痛。因此可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当心肌缺血恢复1min以后且又再次发生ST段下移,因此可视为另一次SMI发作。如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并即可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本文A、B两组以全天候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ST段下移病例数为标准,与有关文献报告的发作阵次有别。

3 讨论

本文A、B两组: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少于B组无症状心肌缺血,而且在发作时间上与B组也有着一定的差异。A组7-11Am最多,B组以5-10pm为最多。这和患者的心脏功能,心肌缺血的自然过程、运动量、精神因素、年龄和神经系统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A组平均年龄小,且运动量大,其中多数是冠心病发病早期。并且神经系统反应灵敏而又快,所以导致症状性心肌缺血明显;而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远低于B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其中主要特点是冠心病患者年龄较大及冠心病史较长。造成症状不明显的心肌缺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有:①老年,因为记忆力减退而导致病史叙述欠全;②老年,常合并糖尿病而引发神经系统阻断传导和微血管病变,导致缺血性症状明显延迟而不易察觉;③由于平时运动量小,而且心率慢;④左心功能的不全而掩盖了心肌缺血的胸痛症状;⑤患者痛阈比较高。由此原因,老年组无症状心肌缺血远高于中年组。在冠心病人群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高。有关文献报导,在急性心肌梗塞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约占10%-15%;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可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约占0.2%-0.4%。由此可见:在临床上不论是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状况,都应重视而不应延迟,并且要采取措施积极诊治。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比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更易出现心脏恶性事件,更应警惕心脏意外情况发生。

上一篇:静脉滴注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致过敏性休克1例 下一篇:胆结石症应用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