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公众参与”

时间:2022-03-23 04:34:28

浅析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公众参与”

摘 要: 从“公众参与”的发展起源引入,通过了解国内外“公众参与”的发展现状,继而分析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公众参与”所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通过改善“公众参与”方式等途径来提高我国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公众参与”的水平,促进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众参与;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注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即所谓的“公众参与”。面对日益变化的世界,人们希望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增加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伴随着这样一股时代潮流,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公众参与”在近几十年内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公众参与”的起源与发展

(一)“公众参与”的概念

“公众参与”一词的英文原意为“Work shop”,日本人把它译为“住民参加”,章俊华老师在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之后,认为译为“公众参与”最为贴切。

“公众参与”最初是由美国建筑师Henry Sanoff 提出的DESIGN GAMES一词演变过来的。那是在70 年代后期,Henry Sanoff教授花了5年时间,利用DESIGN GAMES的概念和理论,与地区居民一起尝试完成设计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并写成书,于1984年出版,同时又先后出版了《Seeing the Environment》、《Designing wi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等书。日本也在80年代的中期开始这方面的普及工作。其中林泰义先生的规划技术研究所成绩十分显著。日本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造园学会等的论文集上也有很多与“公众参与”有关的文章,而且各地也相应地成立了“公众参与”的组织和机构,并在机构的所在地: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在1993年编写出版《参加设计的工具箱》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手法和应用。[1]

(二)国际发展现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过程中,西方的社会发展非常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特别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使得大部分欧美国家的社会极不稳定。执政当局为了平息社会矛盾,被迫在政治生活中引入公众参与,于是在城市政治生活中掀起一股“公众参与”的浪潮。不久这股浪潮就席卷到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公众参与”是随着倡导规划的提出而发展起来的。1965年,保罗•达维多夫(Paul Davidoff)在《美国规划师协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ers Association)》发表了一篇名为《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的文章,提出倡导规划(Advocacy Planning)理论[2]。他认为规划师应该正视社会价值的分歧,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可以从群众那里学习社会的脉络和价值观,群众则从规划师身上学习技术和管理,双方的交流让两类知识融合,共同发展。1969年,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在美国规划师协会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市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对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公众参与”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奠定了理性基础,至今仍广为世界各地的“公众参与”研究者和实践者所采用 。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把公众参与分为八个阶梯,从低到高分别为:(1)操纵(Manipulation)、(2)治疗(Therapy)、(3)告知(Informing)、(4)咨询 (Consultation)、5展示(Placation)、 6合作(Partnership)、7权力转移(Delegated Power)、8 公民控制 (Citizen Control)(如图1)。[3]

(三)国内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过对国外有关“公众参与”书籍和文章的翻译介绍,其逐渐影响到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采取多种形式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通过在城市公共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举行展览、媒体宣传和市民投票等多种方式让公众参与进来。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大城市纷纷通过举办绿色论坛的形式,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促进城市的绿色环境规划建设。如杭州2002年6月举办的“绿色论坛”、南京2002年11月举办的“绿色南京”论坛及上海2003年8月举办的“2003城市绿化国际论坛”相继邀请了国内外专家、普通城市市民共议城市绿色环境规划建设。

三、我国“公众参与”情形与问题解析

(一)我国“公众参与”情形

目前,我国大部分景观工程项目都缺乏“公众参与”,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景观工程项目,大多数也仅仅只是对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方案的展示和评价。尽管十多年来我国的景观设计师在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公众参与”的活动明显不足,大都停留在问卷调查、图纸和模型展示这样一些事后的、被动的、较低层次的参与上,与真正的“公众参与”还有一定的距离。就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而言,在景观规划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主要是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只是处于被告知的地位,他们的观点、建议还无法得到真正的重视。规划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则多是针对某项城市建设活动所产生的妨碍公众正常的工作、生活而引发的公众被动参与。

关于景观规划前期的“公众参与”,据笔者了解也仅局限于景观规划设计者为调查现状而走访群众,开展座谈会、资讯等形式的调查,对于公众来说,属于被动参与。到目前为止,在国内还没有出现一个正式的机构或者组织来全面而有效地反映普通民众对于自己城市未来发展的意见表达。[4]

(二)我国“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公众参与”是我国未来景观规划设计道路的必然选择。政府的提倡,设计师的努力以及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众“公众参与”的发展进程,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公众参与”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改善。

1.“公众参与”方式被动, 单一

在大部分工程项目中,都是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召集公众参与项目的决策,方式单一,公众参与的地位被动。公众主动参与项目决策活动的实例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都是采取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如在某些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切实侵害到了公众的切身利益,比如拆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公众只好采取上访或者求助媒体的方式,通过更上级政府部门或者媒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方式是滞后的,对于已经形成的项目决策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2.“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由于担心公众参与讨论项目决策问题会引发马拉松式的“论而不决”,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危及政局稳定,政府不敢放心的让公众参与到项目决策实质性环节,而更多的是集中在项目具体实施内容上。同时,公众受自身环境、利益、性别、年龄、职业等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有效的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因而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必然有限。[5]

3.“公众参与”的组织性和法律性缺失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社会中缺少帮助民众开展“公众参与”的各种组织机构。一方面是各种NGO(非政府组织)组织的薄弱,另一方面是国家对于民众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的缺失,这些都使得在各种项目中的“公众参与”活动变得可有可无,可多可少。

(三)对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公众参与”的几点建议

1.“公众参与”方式的改善

在重大项目立项之前,不仅需要有各方面专家的研究论证,也需要及早的向普通民众告知,使得民众了解项目,表达他们的看法,集思广益。最好在项目中安排一个随时听取民众意见的部门,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对于民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能够有一个及时接纳和反馈的渠道。项目前期有民众听证会,项目实施中随时接受民众的监督和建议,项目完成后安排民众参观评价。切实做到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到完工,一直在民众的监督下,在民众的参与下,使“公众参与“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

2.“公众参与”组织机构的确立和律法的健全

真正有成效的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上的参与,而是有组织的非盈利机构、企业和社区居民代表的参与。个人的参与方式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同时其意见也是难以得到全面的重视,因此,公众参与中合理的组织与机制十分重要[6]。

从国外与我国其他行业的实例来看,实行景观规划设计公众参与,建立一个独立于行政组织之外且拥有一定的决策和管理权限,由关心城市景观发展的、有相当的景观规划设计知识装备的公众组成的团体是必要的。其次,对于城市重大项目“公众参与”的各种立法也是迫在眉睫的。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都应该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城市项目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必须要经过公众的评估,充分考虑项目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并最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

3.提高民众的参与水平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美学、生态学、工程学、植物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公众对于景观专业的认识水平有限,无效参与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因此,引导公众在正确认识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参与其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设计师一方面要与公众交流,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向公众传授各种景观专业知识的职责。以便公众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景观设计以及他们自身的利益,以使得他们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四、结语

应当指出,“公众参与”是对民主平等权利的张扬,今天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作为有着不可磨灭的社会印迹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如果不能体察时代的脉动,投身普通市民的需求之中,就只能沦落到为满目疮痍的城市环境收拾善后的局面。

对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需求而言,只有走“公众参与”的景观设计道路,把普通民众的现实需求和景观设计理念想结合,才能规划设计出真正的城市景观,才能在21世纪的祖国蓝图中绘出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章俊华.环境设计的趋势――“公众参与”[J].中国园林,2000(1):34-35.

[2]陈玉慧.市级商业中心建设居民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市富山商圈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4):589-594.

[3]蔡定剑.公众参与,一种新式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Z].“的中国趋势”大型系列高级讲坛(第五期),2009.

[4]汤芬芳.公众参与在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1(1):81-82.

[5]张秋霞,吴双华.浅析公众参与公共项目投资与决策[J].学问,2009(2):53.

[6]唐军.从功能理性到公众参与――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脚印[J].规划师,2001(4):101-104.

课题名称:城镇绿地生态管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号2008BAJ10B05

上一篇:方便面业霸主 下一篇:日本旅游政策对我国旅游发展的促进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