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坎儿井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时间:2022-07-31 11:55:24

浅析坎儿井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摘 要】新疆属于内陆干旱荒漠性气候,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农田灌溉。历史上,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坎儿井的出现和发展,无疑对上述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肯定性的推动作用。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干旱缺水的绿洲而言,坎儿井是绿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坎儿井的保护中,公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对于新时期坎儿井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坎儿井;保护;公众参与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蕴含其中的本土知识是不可复制的。要实现在保护文化遗产中继承其中所蕴含的本土知识,人们需要树立文化遗产是整个社会共同财富的基本意识。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放在全社会背景下进行,由全民参与。民众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主人翁意识,将其视为自己的事情,主动自觉的将其作为自身社会文化属性的一部分参与到保护中,将其传承下去、充分利用。

1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产生及发展

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源于1853年美国的Ann Pamela Cunningham 发起的“保护沃农山住宅妇女联合会”的妇女志愿团体①。国际上最早的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公约是《雅典》,欧洲的遗产保护运动一般是自下而上由公众推动政府,因此公众参与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成功。总结其经验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出现公众自发保护活动。同时,公众自发保护活动的出现,又自下而上的促使政府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财力、人力的投入及保护法规的出。

我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环境限制,并且我国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由公众参与进行。新中国建立以后,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专家学者开展开始在政府组织下参与遗产保护,如北京旧城总体规划方案的讨论,涌现了“赵朱方案”和“梁陈方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意见;其次是政府鼓励民众自行修缮、维护住地老建筑。在此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众也开始自觉地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

2.1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还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度较低,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处于被动,很难发挥其作用。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而言,需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要求政府、专家学者、公众等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的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只有拥有公众基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能持续发展。

2.2 降低社会成本,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措施

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参与度越高,能有效减少政府在遗产保护中资金、人力等投入,降低遗产保护成本。政府作为管理者,相对于城市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对于社会实际状况了解较少,这也可能导致相关政策法规在制定出台后,不适用遗产保护实际,最终成为挂在墙上的政策法规,不能有效的推进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2.3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必然需要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它表现为公民通过政治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来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当政府的某项决策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关时,人们参与的意识就越显得强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关注的社会事务会逐渐从身边的小事扩大到对于街区乃至城市发展的关注,而遗产保护也会逐渐进入普通市民关注的范畴,因此,在遗产保护中推行公众参与的政策,将会极大的提高民众参与的热情,从而切实的保护好历史遗产。另一方面,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无疑还可以维护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防止开发商牟取暴利,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

3 坎儿井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探索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主要涉及政府、专家学者和公众(包括个人和组织)②。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是政府、公众(包括个人和组织)以及专家学者间的良性互动沟通过程,只有充分发挥三者功能,才能使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三者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政府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统筹规划全局;专家学者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确保公众参与的科学化;公众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寻求最大的利益保证。

3.1 政府居核心,统筹规划谋全局

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主要通过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来实现。中央政府处于核心地位,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做好统筹工作。而地方政府在文化保护过程中牵涉更多、更具体的社会关系及群体利益,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在考虑各方利益的同时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政策办法,从而能够更好的处理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过程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达到平衡③。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对新疆自治区境内的文物作出了具体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是专门针对坎儿井制定的一项保护条例;2009年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成立的坎儿井办公室,专职负责坎儿井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吐鲁番地区组建了坎儿井专项调查队,第一次对整个地区的坎儿井作了全面调查,并编写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普查报告》,为坎儿井建立了专门的档案。这些都为今后坎儿井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最基础、最全面的参考资料。

3.2 公众当主体,踊跃参与助发展

文化来源于民间,也承载于民间。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遗产的承载者以及传承者的观点和看法才是主位的,而政府专家学者等外在者的看法和观点就是客位的,只能充当组织者、参与者。权力下放,重视大众的参与权,避免大众参与虚无化、形式化,从而造成“保护性破坏”。

坎儿井保护工程以政府、专家学者外在者的设计为依据,是否有违当地人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坎儿井保护工程整个过程除了有政府、专家学者的参与,在制定维修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参考当地民众的看法,尤其是与坎儿井关系最密切的传承人的建议,坎儿井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水源,更是伴随很多老人的整个人生,所以当地老人、传承人以及现在仍从事坎儿井维修工作的维修队成员应该作为了解情况、听取民意的重要对象。在坎儿井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提供施工工具以及技术指导,当地人作为坎儿井保护工程的施工主体,将传统技艺、生活经验与新方案、现代设备相结合提高了作业效率。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施工过程殊情况的随机应变都掌握在作为保护主体的当地人手中,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觉性与主人翁意识,从而最大程度上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将保护愿望转化为文化遗产使用者、传承者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了保护成效。

3.3 专家学者当参谋,科学研究给建议

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他们通过调查研究为该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990年,在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干旱地区坎儿井灌溉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市召开。国内外数百名专家学者、当地的坎儿井工匠等,从坎儿井的历史起源问题、现阶段保护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做了研究讨论;

2006年,第一届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水资源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对坎儿井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006年3月30日,在吐鲁番市召开了中国新疆坎儿井申遗工作座谈会。

这些会议的参与者既有政府人员、专家学者、也有当地的坎儿井维修工匠,人们围绕着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坎儿井的保护理念、方案等进行研究论证,为坎儿井的有效保护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3.4 媒体当“喇叭”,广泛宣传造氛围

目前,中国文化遗产日以及相关报道通过电视、网络慢慢被人们所熟知,人们开始将视野转向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增强媒体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包括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政策法规、参与式保护的重要性等内容,同时加强对破坏文化遗产言行的曝光力度和舆论压力,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十分必要。可以以期刊、报纸、书籍以及互联网等影响范围较广的媒体为宣传媒介,通过展览、讲座、会议等各类活动进行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出版各种普及性读物,发表各种介绍性文章,形象、生动地向国内外公众展示坎儿井的价值,提高公众保护坎儿井的意识,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吐鲁番地区在坎儿井保护工程期间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报道机构,专项负责坎儿井工程宣传工作。该宣传机构由吐鲁番电视台、吐鲁番广播电台、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抽调专人共同组成,力求从宣传报道角度配合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的开展。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不仅社会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西方国家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巨大潜力。坎儿井保护中,重视政府、专家学者以及公众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积极为公众参与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不断推进坎儿井保护工作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04).

[2]刑莉.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03).

[3]祁庆富,主编.民族文化遗产(第一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钟兴麒,储怀贞.吐鲁番坎儿井[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54-55.

[5]胡居红,杨树敏.浅谈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利用与保护[J].新疆农业科学, 2007(03).

注释:

①Murtagh William Keeping Time: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 America[M]. revised edtion John Wiley &Sons. Inc,1997.

②沈海虹.“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79-81.

③刘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D].重庆:重庆大学,2007:56-58.

上一篇:顺势而为创造无限可能 下一篇:关于韩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