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先破后立

时间:2022-03-23 11:45:57

“破立”之说源于道家白日飞升的传说。“破立”是把自己或事物置于绝境,而后取得成功或重获新生,即“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在实际的论证过程中,批驳他人的论点,叫“破”;亮出自己的论点,叫“立”。先批驳别人论点的错误,再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就叫“先破后立”。

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一篇典型的“先破后立”式的文章。文章题目为“拿来主义”,在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言“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最后才提出了“拿来主义”。这种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写作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并且,前文对“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批判讽刺,与下文对“拿来主义”的赞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在运用“先破后立”这种写作手法时,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缝隙

为了否定对方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要进行反驳。反驳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对方的观点入手,而并不是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么,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呢?

所谓世事无绝对,任何的观点或言论都有其不够完整的方面,而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缝隙”,也就是对方论点的“软肋”。抓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巧妙地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我们知道,某一个观点往往只在某一个时间维度或空间内起作用。如果对方把一个观点推向绝对化的极端,我们便可提出质疑并反驳它。

二、巧类比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推理的正确性,还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因为在驳论中如果类比不当或生搬硬套,收到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在进行类比论证时,首先要找到类比对象之间的相同点,这个相同点是类比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其次,要进行类比推理。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类比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运用类比法需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2)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对其进行补充。(3)结论要把握分寸,不可绝对化。

三、多举证

一开始先列举出一些观点,然后简明扼要地从其反面立出自己的观点,接着,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双管齐下,从多角度、多层次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论点,使其形成固若金汤之势。如一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们的成长要摆脱低俗事物的纷扰,用传统文化来滋养。有句话叫:“刚曰读经,柔曰读史。”是说意志懈怠时读史以明志。谋臣策士,家国三寸簧舌里;金戈铁马,江山万里血泪中。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也是指骄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老庄之道,清净无为是非空;菩提之心,灵台空明尘埃无。读经书,能塑静俭德性。在我国浩瀚的书海之中,蕴涵着无尽的宝藏,它们是我们成长真正的养分。

上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时下社会上出现的为了商业目的而使美遭到毁灭的事例,然后对其反驳,“要摆脱低俗事物的纷扰,用传统文化来滋养”的论点,接着列举读史、读经来论证传统文化的滋养,读经部分又先后列举老庄、佛经等,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以上列举“先破后立”的几种方法,还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虽然“文无定法”,但只要大家多尝试还是有章法可循的,赶快动笔尝试一下吧!

上一篇:文言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下一篇:严歌苓:我是文学的“吉普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