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原则与历史教材的处理

时间:2022-03-23 11:21:29

【前言】整体性原则与历史教材的处理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按照“古今贯通与中外关联”的原则分为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从教与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编写体例存在一些缺陷。 1.缺乏通史基础,模块学...

整体性原则与历史教材的处理

一、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是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理论。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即整体性原则)。

贝塔朗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性质和规律存在于各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其各个构成要素的孤立特征及其叠加所能反映的。

根据这一原理,对待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将其分割为孤立的知识进行教学,而应特别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各个部分的内容,而且要使学生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缺陷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按照“古今贯通与中外关联”的原则分为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从教与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编写体例存在一些缺陷。

1.缺乏通史基础,模块学习已成“空中楼阁”

“模块”加“专题”形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通史知识的基础上。对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亦作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地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是由于历史学科在初中被严重边缘化,初中学生并没有形成系统扎实的通史知识,这对高中阶段的历史专题学习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和制约,《课程标准》的设想仅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2.忽视历史时序,知识呈现显得零乱

时序性和因果关系是历史演变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因素。而《课程标准》中“古今贯通与中外关联”的原则,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则是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被打断。这种时空的跳跃与跨越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课本的难度,学生普遍感到历史知识混乱无序,难以把握。

3.知识叙述重复,且有蜻蜓点水之感

以人民版历史教材为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必修Ⅰ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Ⅱ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均有所涉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这个内容还是不可避免地重复了,使得历史知识繁冗芜杂且不成系统。

4.割裂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恐成盲人摸象之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上述观点充分表明,历史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角度来阐释其原因。而模块加专题的编排模式人为地将历史割裂成政治、经济、文化三条孤立的线索,忽视了历史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生对历史的全貌就难以形成整体性的把握,更难以从这些分散孤立的史实中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了。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用整体论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处理

三、整体论处理历史教材的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也认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帮助学生弄清本模块内容在历史教材的整体结构中处于什么层次,这样才能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和因果联系。

试以人民版教材晚清(1840~1912)阶段的历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列出下表:

有了这个结构表,从体系构建的角度看,学生就可以知道历史教材的主要内容,可以了解历史教材是从哪些层面、哪些角度编写的;从知识掌握的层面来看,纵向可以把握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规律,横向可以把握特定历史时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无疑会大大降低。

从微观层面来说,专题内部亦应使用整体性原则处理,使学生清楚专题内部各节内容的结构与知识联系。试以人民版教材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为例。各节标题如下: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本专题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二是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其中教材前三节描述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因中国古代长期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私营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受到抑制,所以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表现为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模式)长期占统治地位。显然教材第四节的目标是追根溯源,探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因。

新课程下教材的使用与处理,要求教师树立新课程意识。即我们应该视教材为一种资源,为我所用,可以改造;而不应当成教条,受其束缚,不敢僭越。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选择等个性化和艺术化处理,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强化知识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更趋合理,更符合学情,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

上一篇:“互动式”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有效“说写”教学...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