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小议

时间:2022-03-23 05:47:3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小议

摘 要:在现在的农村作文教学领域存在着“灰色作文”,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要扫荡“灰色作文”,必须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神”的训练。

关键词:言之有物;言之有神;求真;求异;求精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17-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的“课程目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应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神”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要言之有物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我首先从以下三方面来扫除农村小学生写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了“言之无物”的恐惧。

(一)说真话就是作文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面对这种现状,我引导学生“说真话”,效果颇佳。

如,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刚给学生们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我马上让同学们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1分钟的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下来。结果篇篇形象生动。其中一位同学下课时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着急了,我引导他把自己刚才的“经历”先说出来,而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写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里冲刺。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边跑的王刚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于是,一边跑一边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

这种方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写事实就是作文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有关“熟悉的小动物”。我在给学生们念范文时,故意写了这样几句话:“天热得像着了火一样。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小狗也躺在树下歇阴凉,汗水从它的脸上流下来。我心疼‘这位朋友’,把它叫到屋里……”读后让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一致认为范文中的这几句话既写出了天热的特点,更烘托出我和小狗之间的感情。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狗没有汗腺,永远不会出汗。而是对同学们的评价给予肯定后,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炎热的夏天狗是否出汗?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事实,才不至于出现“狗出汗”的笑话。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平时注意积累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后来我们班的同学在一次全校的大读写作文竞赛中,写的题为《从“狗出汗”中得到的启示》一文,荣获一等奖。

二、言之有神

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笔下已经做到“言之有物”。我就接着进行了“言之有神”方面的训练。

(一)求想。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写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描摹事物的形状、颜色、用途或叙事过程上,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吸引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得越新奇越好。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有的同学经过整理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青蛙跳上井――看到景物――再次与小鸟对话。教师就引导:怎样跳――景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让同学再次围绕重点词“怎样――特点――内容”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

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二)求精。就是培养学生在一题多做中精益求精。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作文有深造之法。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日将此题目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不佳,迟数日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又微见了明;又攻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我在让学生作《钓鱼》一文时,就让学生多次修改成文。第一次,让学生回忆钓鱼的过程进行写作,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评议。第二次,则是在实际参加钓鱼活动之后,修改自己的上次作文(在参加活动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教师对两次作文进行了对比,学生评议,教师又稍微进行了指导,之后写第三稿。这一次,学生们大都写出了符合要求的作文。

总之,农村的学生并不笨。虽然作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古今中外,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只要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相信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崔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址《小学语文》学术研究)

上一篇:对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耕耘人生 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