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疑优化教学

时间:2022-06-11 06:55:44

精心设疑优化教学

摘 要:设疑是教师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可以克服“满堂灌”的教学弊端,从而能更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通过课堂设疑可以迅速捕捉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随意设疑都具有上述作用,要使课堂设疑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也得讲究一些设疑的艺术。为此,对如何设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精心设疑;优化教学;目标;新颖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25-01

一、课堂伊始设疑应注重“明了”“新颖”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伊始设疑,是最佳的新课导入方法之一。一节课的头几分种,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集中、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段。授课伊始,教师如果能抓住契机,创造疑境,设置悬念,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疑到思,尽快使学生融入课堂。

例如,讲述“细胞工程”一节时,教师先请学生看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由此设疑:这些科技成果是怎样产生的?他们有何细胞学基础?他们的产生对社会有何意义呢?这种设疑能使学生求知欲陡然而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轻而易举调动起来,为教师讲述新课创造了有利的教学情景。

二、课堂设疑应在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处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的重难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理解重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可进行以下层层设疑:⑴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几个?细胞需分裂几次?复制几次?⑵假若复制后的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粒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能减半吗?⑶复制后的染色体如何排列?染色体怎样变化就可以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在教师的步步循循善诱下,学生阅读思考、观看动画演示、相互讨论,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一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课堂设疑应在知识的“无疑”处,要深挖问题

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如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学生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渐渐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述有丝分裂实验时,实验操作看似平淡,但可以这样层层设疑:我们在什么材料中能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能否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下只能看到单层细胞且看不到无色的染色体,应如何把细胞分离开并染色?用盐酸解离后随即染色观察,为何染色效果不好?从而引出漂洗和压片。这样的设疑,无疑在学生平静的心湖中投石激浪,使学生去探求实验操作中蕴含的理论因素。

四、课堂设疑应多在“准”、“精”、“活”字上下功夫

生物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因此,课堂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贵在“准”;把握质量,重在“精”;发散思维,难在“活”。

例如,讲述“光合作用”一节中,就叶绿体结构可以这样设疑:光合作用为什么能够在叶绿体中进行,叶绿体有哪些结构适于光反应和暗反应?这比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条件?更能准确地启发学生细心揣摩,比较深刻地去理解叶绿体是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完整细胞器。就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可以这样设疑:二氧化碳的性质很不活泼,不能直接被光反应产生[H]和ATP还原,那么,怎样才能让二氧化碳活泼起来呢?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推动学生去积极参与、去寻求、去获得,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而就光合作用光反应可以这样设疑: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能够使水光解,为什么池塘、湖泊中的水被光照射后没有被光解呢?由此引发学生再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水的分解必须通电,再进而产生联想,在叶绿体中产生了电能,能将水光解,而池塘、湖泊中的水没有电能产生因而不被光解,接着继续设疑,水被光解后,产生了电子和质子,电子和质子如何处理?ATP和NADPH如何形成?极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获得光能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既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机理的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创新教育的今天,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怎样设疑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上一篇:相遇应用题小议 下一篇:利用构造法巧解高中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