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培养企业技能人才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22 08:18:35

高职教育培养企业技能人才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对企业和高职毕业生关于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综合素质、职业拓展能力、供需衔接等四个方面的调研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出了改革高职的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后劲和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及与企业衔接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技能人才;对策

高职教育培养的就是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有效地为企业服务?笔者在2005年开始进行跟踪调研,主要以问卷形式向企业和高职毕业生(以下简称学生)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的调研。调研问卷围绕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综合素质、职业拓展能力、就业衔接方面设计了一些选择和问答题。有58家企业(大中型企业36家、小型企业22家)和100多名高职学生参加了本次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共144份,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分析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结果

对144份有效问卷进行项目认同率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二、归因分析及对策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认同率上,国有企业和跨国等大型企业100%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规模较小、纯加工型企业也较认同动手技能;有70%的企业认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有工作或暑期打工经历也是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相对来说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认同率较低,只有近80%的学生认同专业动手技能,近70%的学生认同专业知识的掌握;近90%的学生认同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近75%的学生认为有暑期打工经历对工作有益。说明企业对人才的智力构成的层次和合理性普遍较为注重,特别在意专业知识和专业动手技能的掌握,看重工作经历,强调要能“做”;而学生比较自信,认为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强调要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有资格做”,有机会就有可能做好。

改革高职的课程设置,加强和突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两性”:一是“针对性”,二是“复合性”。“针对性”就是必须针对一线生产实际需要办学,选取与现代企业技术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能力与素质培养;“复合性”就是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岗位及应用的要求进行重组,进行“仿真”或“模拟”教学,突出一线生产特点,这样高职的质量才有所依附。改善学院实习实训条件,开发与现代企业技术相配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加强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一线工作实际操作的实操能力。因此,培养模式上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循环工学交替”等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第二,综合素质方面,在被调查企业中,近87%的企业把综合素质看成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战略事项加以考虑,是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有9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制定企业员工的诚信行为准则和诚信建设目标。学生对人际交往、敬业精神有较强的认同感,对工作态度和纪律认同度一般。认同率靠前的项目中,企业与毕业学生对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认同率比较一致,工作态度及纪律企业很看重,但毕业学生反映平淡,人际交往企业不太关注,但毕业学生相当关注。说明企业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及纪律和诚实守信的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企业及员工参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之一;而现今一代独生子女因家庭原因,缺少人际关系的交往,注重于现实的生活环境,不愿做与目标偏离的事,同时过于自我,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高职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从人品、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一个普遍的盲点是由于一味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忽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易造成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此外,要对大三学生加强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做好“准职业人”角色转换,促进顺利就业。

从企业的需求来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各类企业都相当看重的,但也是当前高职人才素质教育中的另一个盲点。因为企业不仅需要专业操作技术过硬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更需求这样的人才具备与来自不同地方(甚至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员工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和合作的基本素质。

第三,职业拓展能力是企业在招聘中注重的项目之一。在本次调查中有高达95%的企业把计算机应用技能放在职业拓展能力的首选,企业认为“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只有72%的企业对外语有一定的要求。规模较大、有较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和管理规范的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外语水平有更高要求。而规模较小、纯加工型企业需要用到英语的机会较少,计算机也只需会基本操作即可,不需要相应的等级证书,因而不做普遍要求,只是把此看成是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的因素。学生对外语水平的认同率不高,只有近60%的学生认同,有近78%的学生认同计算机应用技能。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两条十分具体的标准,也是在学生时代完全可以培养起来的两项素质。对于大企业,由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要求,与老板或客户交流联系等,都需要用外语和计算机。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在进入外企后更快地融入环境。

加强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后劲。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突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知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以“知识、素质、能力”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达到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创造,努力提高教师素质。课程安排上,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课程,以求实效,达到提升学生就业后劲的目的。

第四,就业衔接。从这次的调查中发现,学校是企业招聘技术人员的主要渠道。在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招聘中,80%的企业都选择的是直接从职业技术学校招聘或招收有校企合作学校的实习学生;20%选择从社会招聘人员,另外还有如对原有员工培训等方式。企业对于学校培养的职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满意度不高,“学与用”矛盾突出。外商独资、合资企业一般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工作氛围良好,职业技术人才的适应性也相对民企较高,离职率较低,人员相对稳定。技术人员比较稳定于一个工作岗位上是9 5%被调查企业的所求。只有70%的企业认为合理的薪水、各种保险及良好的升迁体制是企业吸引职业技术人才稳定下来的主要方式。许多企业反映院校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己,不愿从基层做起,普遍有当文员或管理员的心态,所以跳槽现象很普遍,也可以说企业实际情况需求与毕业生愿望有差距;学生对自己愿意选择的企业中,95%选择了有较好待遇的企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对有能力稳定的企业的选择只有7成。就业衔接说明,企业需要的是稳定的技术人员,以保证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供较好待遇;毕业学生需要的是较好的企业待遇,在此基础上考虑稳定的就业。

高职学院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及与企业的衔接。在就业心理辅导上主要是对职业技术人才对自身条件、就业形式、就业期望有客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出适当的就业选择。学校疏于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或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和态度进行了不适当的辅导,都有可能造成职校毕业生不具备正常的就业心理素质和态度,对工作岗位和性质的期望和认识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以至于出现主观上、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做出不理智的就业选择。学院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让更多的企业来学院招聘学生;相应的企业应立足自身,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增强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

上一篇:电大学员自主学习评价标准和方法研究 下一篇:精读与视听说结合创设语境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