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22 07:03:18

谈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音乐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由于长期受到“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本文拟结合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从更新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探索创新教育途径,以期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 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能造就创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音乐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由于长期受到“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必须改革。

一、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观念更新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才可能有所创新,音乐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才会真正得到发挥与体现。

切实加强和创新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主体观、实践观与科学观等几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从育人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联结,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形成学校整体育人的教育合力。同志指出:“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做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按照21世纪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对待和区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对象,分清年龄、性别等层次,确定和调整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开辟各种途径,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马克思人本论思想,认清中小学音乐教育主体,改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方法与途径,变被动型为主体型,使其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体,即将音乐教育内容与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使施教对象成为具备相应的音乐艺术实践与审美能力的人。要在音乐教育中突出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音乐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实在化,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多体验,将音乐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素质。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上述几点有利于更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更新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空间,同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新尝试。

1.鼓励学生表演歌曲内容。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如学习《小蜻蜓》这一课时,教材中的动作只是一个简单的律动,而歌词是易用动作表现的,“飞到西来飞到东”,许多学生都用双臂模仿飞翔的姿势,“不吃粮食,不吃菜”这句运用于表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有的双手晃动,有的单手晃动,好像要告诉别人,小蜻蜓不吃粮食也不吃菜,对于“是个捕蚊的英雄”这一句,有的同学模仿生活中捕蚊的样子,有的学生注意了“小英雄”这三个字而竖起了大拇指。当把这一系列动作连起来做时,学生就会将丰富的感情表现在自己的动作上。歌曲配动作,是教师对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自然生活中得到创造的源泉。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歌曲增编、改编歌词和自编故事。增编、改编歌词,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增强学生的信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这样演唱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会《小动物怎样叫》的几段歌词后,就让学生想出新的动物名称并模仿它们的叫声,把它编入歌曲中。然后配上动作,这样会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致,进而使学生增编或改编出符合这一首歌的更多优美歌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无论在家庭或学校里,都能听到许多学生在做事时哼哼唱唱,这些往往是学来的歌曲,还有很多时候是唱自己随意“创作”的歌曲。当然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创作出多么完美的歌曲,但不管怎样,这些歌曲都是他们重新组织加工而成的,不能不说是音乐创造活动的一种表现,应该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具体到音乐课堂上,我们可以找一首儿歌,让学生自己编词,把较合理的部分录下来放给学生听,或者用本课学过的歌词进行编曲。例如:《幸福拍手歌》是我用来集合学生用的。开始时,他们是边听边拍手,嘴里轻轻地哼旋律。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次,学生听到我弹这首曲子时,就边拍手边唱起来: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小学生不可能具有坚实的艺术功底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及丰富的想象和创作能力,而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成小故事,却是他们能做到的,并且是他们喜欢的一种形式。例如,《玩具兵进行曲》有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如果老师不先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在欣赏完乐曲后,发挥想象自己编一个小故事,则故事变得复杂多样,个别能力较强的同学,在编好故事后,甚至会伴着乐曲叙述故事,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3.鼓励学生用图画表现乐曲。音乐和绘画是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表现音乐,则是将音乐具体化、鲜明化。一种色调能表现一种情绪,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欢乐的牧童》时,先让学生完整地体会乐曲情绪,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并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适时启发学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时有的学生回答:“用红色,因为太阳是红的。”也有的学生回答:“用绿色。”等。随着乐曲的进行,可以引导学生将这几种颜色用线条表示出来,当乐曲舒缓时线条几乎是平直的,当乐曲激烈时,线条变得起伏不定,这些都是随着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再加入以上几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不仅可使音乐课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可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丹丹.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素养.吉林教育,2008,(32).

[2]郑燕玲.传统音乐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的思考.文教资料,2006,(17).

[3]刘佳.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6).

[4]王熙广.谈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上一篇:比 较 教 育 的 问 题 研 究 法——教 育 洞 ... 下一篇:音乐教育应挖掘音乐文化内涵